1979 年11 月4 日,大量伊朗学生攻占了德黑兰的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并扣押65 名美国人当作人质,以交换流亡国外的巴列维国王。这场人质危机持续了444 天,直到1981 年1 月20 日,美国人质才全部获释。
本来,在1979年之前,美国和伊朗曾经有过很长一段蜜月时光。但天有不测风云,伊朗“伊斯兰革命”拉开了美伊交恶的序幕,双方从此走上陌路,而随后的德黑兰人质事件更使两国关系势如水火。那么,美国和伊朗是如何样从亲密盟友走向水火不容的仇敌的?德黑兰人质危机又是怎么爆发的呢?李涵说古代,今天为您讲述:40年前的伊朗人质危机内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伊朗之间曾度过了一段令以色列都羡慕的蜜月期。为了牵制苏联,谋求自己在中东的利益,美国大力扶植伊朗国王巴列维当作其在中东的代理人。随着伊朗国内民主进程的发展,1953年,改革派占据了主导地位,穆罕默德·莫沙德哈当选伊朗首相。但在随后的阿贾克斯行动中,美国中央情报局帮助巴列维国王和保守派发动政变,推翻了莫沙德哈政权。
巴列维国王重新掌权后,实行独裁统治,在美国支持下扩充军备,设立谜团警察机构——萨瓦克。一些宗教领袖因反对国王的专制和世俗化政策,被监禁或驱逐。各阶层人民积怨日深。
巴列维统治下的伊朗推行所谓开放型文化政策,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大量涌入,对伊朗固有的伊斯兰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形成很大冲击,引起穆斯林的普遍不满。
与此同时,伊朗国内通货膨胀日益严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大批工人失业。以国王为首的特权阶层却大肆敛财,奢侈腐化。社会贫富悬殊,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引发“伊斯兰”革命。
1978年1月开始,伊朗爆发反对国王的大规模示威活动。到了年底,罢工及示威活动使整个国家陷于瘫痪。在很大的反对声浪中,1979年1月,巴列维流亡国外。2月,流亡国外15年的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回国,受到数百万伊朗人的欢迎。4月1日“伊斯兰共和国”宣布成立,巴列维王朝被彻底推翻。
霍梅尼领导伊朗人民推翻了巴列维国王的统治、成立伊斯兰共和国之后,对支持巴列维的美国十分仇视。就在这时,美国不顾伊朗当局的抗议,于1979年10月22日准许巴列维赴美国治病,这更激起了伊朗人对美国政府的不满。
于是,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将美国视为头号敌人,他宣布:“美国在伊朗的统治是我们一切不幸的根源,伊朗人民必将予以回击。”霍梅尼的话把本已激荡的仇美情绪,一下子推向高潮。
1979年11月4日,伊朗首都德黑兰的学生4000余人占领了美国大使馆,将美国国旗撕扯下来,挂上了写着“真主伟大”字样的白旗,在馆内外进行演说煽动,气势咄咄逼人,最终他们将65名美国外交官扣押起来,当作要求美国交出巴列维的人质。
易卜拉辛·阿什加代伊是这次行动的最初策划者之一。1979年9月,当时只是一名在校大学生的阿什加代伊,召集几个同学进行了一次谜团谈论。他们最初的目标是:占领美国大使馆几个小时,以示对美国干涉伊朗内政表示抗议。经过一个多月的策划筹备后,学生们开始行动了。
11月4日,阿什加代伊与其他学生们一同翻墙进入美国使馆,之前美国使馆已经收到消息,守卫使馆的美军只是象征性的抵抗了一下便束手就擒。而美国外交官们利用最终的一点时间把使馆的机密文件扔进了碎纸机。
占领美国使馆之后,阿什加代伊很快发现局势发展远超自己的预料,已经无法控制。一时冲动的学生们发现一次抗议已经演变成人质劫持,他们只能任由其他力量主导事件的发展,最初几个小时的热血和冲动已经变成了无奈和恐惧。
那么,主导这次人质劫持事件的究竟是什么力量呢?
很多美国人认为这起事件是伊朗当权者一手策划操控的。但据说,伊朗领袖霍梅尼此前并不知道这次行动。而当他接到消息时,美国使馆的工作人员已经成为人质。成千上万的伊朗群众兴奋的走上街头,在美国大使馆周边日夜不停的狂欢庆祝。此时的霍梅尼已经没有别的选择,只能顺从民意。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所有人都逐渐明白,这件事闹大了,已经不可能善了。于是,占领大使馆的组织者们招募了数百名志愿者,二十四小时轮流守卫。这些志愿者以学生为主,他们放下书本,仓促的接受了简单的军队训练。随后,他们进行了分工,有的负责看管人质,有的负责饮食和住宿。还有一些人负责将使馆内被粉碎的文件拼贴起来,并加以翻译。
美国大使馆被占领的最初几天里,人质被关押在大使官邸中。后来大部分人质被赶进地下室,区别关押。刚好地下室中有数千本英文书,都是从德黑兰已经关闭的国际学校运来的。看守让人质把书籍分类,在地下室办起了一个小型图书馆,让人质们可以用读书来消磨时间。
当西方的圣诞节来临时,三位从美国来的牧师被允许进入使馆,跟人质一起过圣诞节,而这一过程被伊朗电视台的记者全程记录下来。有人认为这是伊朗的宣传手段,以证明美国人质得到了善待。不论怎么,多数人质还是觉得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那么,美国方面为营救人质采取了如何样的行动呢?
劫持美国使馆人质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也就是1979年11月5日,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宣布:“美国大使馆是间谍的大本营,许多阴谋都是从这儿产生的。”他同时要求美国引渡巴列维国王和流亡在英国的前政权首相巴赫蒂亚。
美国人最初以为伊朗学生只是冲击大使馆表达愤怒而已,没料到事件最后演变成占领大使馆并扣押人质。认识到事件严重性的美国总统卡特立即指示国务院成立一个专门小组,处理这次人质危机。
人质被扣的第二天,卡特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专门召开解决人质危机的特别会议。会议建议做两手准备,一是向伊朗派出两名特使,争取和平解决。这两名特使,一个是美国前司法部长拉姆齐·克拉克,另一个是参议院外交委员会的威廉·米勒;二是拟定当和平解决无望时,武力营救人质的方案。
会议结束后,美国国务院与伊朗方面取得联系,通知对方美国计划派遣特使赴伊朗。
两名特使出发前,美国国务卿万斯亲自召见他们,向他们交代了美国关于人质危机的底线和立场。此行,两位特使的首要目标是:使所有被关在伊朗的美国人质立即得到释放。第二个目标是,与伊朗当局谈判解决双方日益糟糕的外交关系。
但是,美国特使还没出发,伊朗国内的动静却越来越大。霍梅尼和伊朗政府正式宣布支持学生们的行动后,德黑兰举行了万人示威游行,高呼“引渡国王”、“处死卡特”的口号。很快,一场政治事件,逐渐向两国全面对抗演变。
在解决国际争端时,美国善于边谈判边打压。11月10日,美国决定中止向伊朗提供武器和运送军队装备零件,冻结伊朗在美国包括银行存款在内的所有官方资产。随后,美国又停止了同伊朗的石油贸易,并宣布对在美国的伊朗学生进行特别移民审查,凡是不符合手续的一律驱逐出境。另外,美国还四处活动,号召西方盟友对伊朗进行制裁。美国试图通过这些孤立和制裁措施,迫使伊朗尽快释放人质。
但是,这些打压措施不仅没有使伊朗屈服,反而更加激起伊朗民众对美国的敌对情绪。伊朗当局随即针锋相对的出台反制措施,决定停止向美国出口石油,禁止在全国各地放映美国影片,禁止美国飞机、船只进入伊朗领空和领海。伊朗政府还宣布,将取出存在美国银行的约120亿美元的存款。美伊双方僵持不下,谁都无法提出能让对方接受的和平解决方案。人质危机仿佛陷入死局。
本来,美国和伊朗都明白,这场危机拖下去对谁都不利。但双方都是骑虎难下,希望对方能先给个台阶下。
伊朗首先做出姿态。1979年11月19日,霍梅尼下令释放美国使馆的13名妇女和黑人,被扣人质剩下了52人。
对此,美国方面也做出了积极回应。12月15日,美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伊朗前国王巴列维已离开美国到巴拿马居住。17日,美国财政部宣布,重新放开伊朗与美国的银行汇兑业务,以满足伊朗留学生在美学习之用。19日,美国政府还决定,暂不要求联合国对伊朗采取制裁行动。1980年2月15日,卡特表示,希望同伊朗展开高层对话。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经美伊双方同意,联合国成立了一个特别调查委员会,就伊朗对美国和巴列维国王的指控、人质问题等进行调查。但是,委员会的各种努力并没能取得双方满意的结果。本已阴转晴的美伊外交天气,再次乌云密布。
见和平解决无望,美国政府首先发难。1980年4月7日,美国宣布同伊朗断绝外交关系,要求伊朗关闭驻美大使馆和领事馆,所有伊朗外交人员和领事馆人员必须在4月8日午夜前离开美国。同时宣布:对伊朗实行经济制裁,动用被冻结的伊朗资产赔偿美国的损失,禁止伊朗公民入境。
伊朗方面当然不肯低头。4月8日,伊朗当局发表公告,号召伊朗人民准备应付敌人的入侵。
4月12日,卡特公开表示:不排除采用武力营救人质的可能性,但在5月中旬以前不考虑采取任何军队行动。
卡特的讲话本来是一个烟雾弹,此时,美军正在准备一项谜团的拯救人质行动。这次行动计划由国家安全委员会拟定,行动代号——鹰爪。执行这项任务的是美军一支精英特种部队——蓝光突击队。
“蓝光”突击队在越南战争中曾参加过无数次绝密的军队行动,以闪电般的突击速度、绝境中的生存能力而著称。除了“蓝光”突击队外,还有来自陆军、空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卫队有特殊专长的人员配合,总计180人参与鹰爪行动。
此前,美国特工已经陆续渗透进德黑兰,突击队员也在进行最终的演练,而营救行动所需的各种装备补给和配合人员也已经陆续送达指定地点。
行动时间确定在美国时间1980年4月24日深夜10点,伊朗时间25日凌晨2点半。美国尼米兹号核动力航空母舰悄无声息的停驻在伊朗附近平静的海面上。这是一个无月的暗夜,夜幕掩盖了周围的一切。突然,航母飞行甲板上的照明灯亮了起来,16名飞行员和180名突击队员,区别登上8架直升机。在一阵阵飞机启动的轰鸣声中,闪烁着红色安全灯的直升机一架一架地斜刺着升入黑洞洞的夜空。与此同时,6架C-130运输机从埃及起飞,飞往伊朗境内的会合地点。
然而另美军突击队出乎意料的是,正在8架直升机低空飞行直扑德黑兰时,一场不期而至的沙尘暴突然降临。一架直升机首先出现故障,只能返航。在抵达伊朗海岸附近时,又有一架飞机出现故障,救援人员只能挤上其他飞机继续前进。
在伊朗中部沙漠,美国人开辟的简易机场上,C-130运输机分队已经在等候了。然而美军把装备运到直升机上时,一架直升机又出现了无法排除的故障,仅剩的5架直升机无法完成任务。卡特接到报告后,无奈地宣布取消营救行动,突击队员们匆忙登上运输机。
然而更大的悲剧还在后边,一架C-130在即将升空的一瞬间同一架直升机意外相撞,两机当即起火爆炸,8人死亡,4人受伤。
此时即将天亮,指挥官命令所有剩余人员带着伤兵分乘5架C-130飞机迅速撤离。这次精心策划的营救行动因一连串意外而流产。
白宫官员们对这次行动连遭意外感到不胜惊愕。1980年4月25日,美国政府首次向新闻界公布了在伊朗进行了一次营救行动的消息,并且宣告行动失败。
正当美国对解决人质危机一筹莫展之时,再次出现了转机。转机来自于伊朗。
自美国对伊朗实施了种种制裁后,西欧和日本也跟随带头大哥制裁伊朗。伊朗是个严重依赖石油出口的国家,断绝了与外国的能源交易,相当于断掉了伊朗的经济命脉。危机拖得越久,伊朗国内经济压力越大。
促使伊朗早日解决人质危机的另一个真相是,流亡国外的巴列维国王已经于1980年7月27日死在了开罗。因此,伊朗方面提出,只要美国答应把巴列维的财产归还伊朗,取消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保证不再干涉伊朗内政,解冻在美国和美国以外的伊朗资产,伊朗就答应释放美国人质。对此,美国表示欢迎。
就在美国和伊朗为释放人质密切接触时,又出现了两个有利于解决人质危机的因素。
一个是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两伊矛盾缓解了美伊矛盾。对伊朗来说,此时继续扣押人质已无利可图,相反,释放人质可以交换美国在两伊战争中的中立态度,还能要回被美国冻结的财产,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伊朗向美国发出信息,表示愿意就人质问题进行认真讨论。卡特随即委派副国务卿沃伦·克里斯托弗为特使,与伊朗进行谈判。
卡特向里根表示祝贺
第二个有利因素是,1980年底,美国国内政局发生了变化。在11月举行的美国大选中,罗纳德·里根当选为新总统。他在竞选时就严厉谴责伊朗扣押人质的行为,并表态自己上台后一定会用雷霆手段解决人质危机。伊朗政府感到,里根上台后很可能采取比卡特更为强硬的政策,如果在新总统上任前解决这一问题,可能会减少一些麻烦。在这种形势下,霍梅尼和卡特都渴望在卡特离开白宫前解决人质危机。
当作释放人质的交换条件,美国同意解冻伊朗在美国的140亿美元资产,取消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并保证不就此事起诉。美伊双方终于在1981年1月19日达成协议,持续444天之久的人质问题最后得以解决。
1981年1月20日,就在里根的就职典礼后几分钟,所有人质被释放并交给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