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而后他三分天下得其一,建立了蜀汉霸业。刘备三请诸葛亮,成为礼贤下士的佳话。凡有才能之隐士,多希望能遇到刘备这样贤君。然而,三顾茅庐的故事,古代上似乎只此一次。当人们慨叹握腕机遇不睦的时候,吴敬梓笔下的隐士王冕,不经意间体会了一次“三顾茅庐”的滋味。
王冕是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开篇所描写的第一个人物,他是苦孩子出身,七岁死了父亲,孤儿寡母的相依为命。后来,为了生计,王冕十岁辍学,给隔壁秦老汉家放牛。王冕天资聪敏,他年纪不大,却做事有计划。把每日点心钱省下来,聚到一两个月买几本旧书。逐日把牛栓了坐在柳荫树下看。
后来,王冕开始自学画画。画到三个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荷花画得好,乡间人就争相买画。如此,王冕被称为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画家。
时知县买了王冕的画,送给当地的豪绅危素。危素很喜欢王冕的画,惊叹乡间居然有如此贤士,他希望见一下王冕。时知县就派崔买办持个侍生帖子去约王冕。
崔买办的装扮为头带瓦楞帽身穿青布衣服,样子颇似《新白娘子传奇》中许仙的姐夫李公甫李捕头。崔买办虽是官差,他不过是县衙负责买办的后勤人员。这与相当于钱塘县公安局局长的李捕头相比,崔买办只是个诸暨县县衙的一名杂役。
因为自己是官差,崔买办给王冕送请帖时,俨然一副盛气凌人的姿态。当王冕婉言拒绝邀请时,崔买办变了脸,他将王冕训斥一番。后在秦老汉的劝说下,崔买办接受了王冕母亲送的三钱二分银子,事情才算搪塞过去。
如果把崔买办给王冕送请帖,算作时知县一顾茅庐的话。然看到崔买办狐假虎威的样子,一心想做隐士的王冕,他自然不会买时知县的帐了,拒绝是应当,不出山是必然的。看来,当初刘备没有如张飞所云:“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他亲自到卧龙岗请诸葛亮,是正确的选择。否则,刘备也可以从新野县派出个类似崔买办的人物,给诸葛亮下个请帖的。
没有请到王冕,时知县意识到这是崔买办的做事不力。想来,崔买办回到县衙,说了些许王冕的不好听的话。时知县得罪不起豪绅危素,他就决定亲自到乡里登门请王冕。如果请出了王冕,自己也将来志书上少不得称赞一篇,留个礼贤下士的美名。
当官娇停到王冕的家门前,只见七八间草屋一扇白板门紧紧关着。王冕不在家,时知县吃了个闭门羹。当得知王冕故意回避时,时知县心中十分恼怒本要立即差人拿了王冕来责惩一番,又恐怕危老师说他暴躁且忍口气回去慢慢向老师说明此人不中抬举再处治他也不迟。时知县的二顾茅庐请王冕,如此不了了之了。
时知县的两次请王冕,不过是为了讨好豪绅危素,并非自己真的礼贤下士。请王冕,只是一时的利用而已,并非诚意的尊贤敬贤,动机不端正,时知县焉有不败之理。
元末天下大乱,占据金陵称为吴王的明太祖朱元璋听说王冕是为贤士,就亲自登门来请。当时,王冕正在给母亲守孝。他向明太祖朱元璋谈了“若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岂但浙江?”,建议明太祖朱元璋以仁义服天下。明太祖朱元璋此次的请王冕出山,恰为王冕第三次被请,似为三顾茅庐。王冕和明太祖朱元璋的促膝长谈,颇有隆中对的感觉。
王冕的三次被请,他始终没有出山。这与他不为官,甘心当作乡间隐士的自我决心有关。诸葛亮虽为隐士,他只是暂时的隐居。因而,他常“自比管仲乐毅”,在隆中锋芒已露的自我推销。刘备即使不三顾茅庐,诸葛亮也会出山的。相比较诸葛亮的鸿鹄之志,可以从王冕那里,领略到我国古时候隐士的真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