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悍然发动了苏德战争。这场战争从战后解密的资料看,苏联完全有可能避免战争的发生,尤其是在战争前后各十天的时间里,斯大林有充足的时间阻止或者升级战争防御准备。可惜的是,斯大林并没有这么做,不仅战争前十天,他对各方面传递来的德军进攻情报无动于衷,还在战争爆发十天以后,才向全国发布战争动员令。这是为何呢?
首先,苏德条约是块遮羞布,既掩盖了双方扩张的野心,也蒙蔽了防备对方的眼睛
有一点是肯定的,德国与苏联讲和是两相妥协的结果,因为在德国闪击波兰之前,苏联与德国是水火不相容的关系。斯大林心里清楚得很,德国占领了波兰,下一个就是苏联,这是毫无疑问的。那斯大林为什么要与德国妥协呢?
第一,瓜分欧洲利益的吸引。《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最大的吸引力,就是瓜分波兰和苏德划分欧洲分界线。而造成这个结果的最直接真相,就是英法不愿意和苏联达成英法苏波四国联盟,来共同对付德国发起的闪击波兰行动。从一定程度上讲,波兰亡国也是英法送给苏德换来自身安全的礼物。
第二,苏联不断对外用兵,使德国急于暴露东扩野心。按照德国统帅部的扩张计划,他是要先西欧后东欧再苏联,这是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可是,当德国在不断把既定计划付诸实施时,苏联却在后面不断地对外用兵,而且动作一个比一个大,先是波兰,后是波罗的海三国,后又是罗马尼亚,尤其是苏芬战争,使德国如鲠在喉,这不是在抄德国东进的后路吗?因此,1940年冬天,在英伦三岛战火正浓的时候,德国不得不重新审视下欧洲格局,再不动手,怕是苏联要先德国向西进军了。
第三,对苏联硬打德国有顾虑,闪击战才是出路。德国闪击苏联看似挺强大,实际上也是穷兵黩武,不管从哪个角度讲,德国跟苏联相比都是瘦子跟胖子的关系。所以,德国以划分欧洲为诱饵,利益均沾。只不过德国注重长远利益,目光是整个欧洲;而苏联却是眼前利益最主要。因此,当德军向边境调动部队时,通过各种欺骗手段蒙蔽苏军眼睛,最重要的还是苏联不相信德国会对他动手。
从这个角度讲,苏联有占小便宜吃大亏的因素在,也有小瞧德国不敢发动进攻的因素在。这也是斯大林在德军不断派出飞机越界侦察,对德国频繁派出特务搜集军队情报却视而不见的真相。
其次,过高估计苏军实力,将大量缺枪少弹的野战部队部署在边境一线,是冒险举动
苏德战争对于苏联来说,争议最多的就是战争打响后,苏军一溃千里的问题。既然斯大林相信德军不敢进攻,那么,苏军应该很强大才有说服力啊,如何开战几天工夫就让德军打得体无完肤呢?
第一,苏联总体实力看似比德国强,但作战理论落后。苏德战争苏联为什么能笑到最终?还是在用实力说话。1930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发展一直都排名世界前列,农业化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之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虽然同期德国也在迅速崛起,但德国毕竟是个小国。而此时的苏联军队力量,在1940年迅速得到提升,兵员数量及装备数量都较德国要强。
到德国发动苏德战争时,苏联部署在边境上的兵力达到170个师290万人(苏军这时的总兵力有537万),火炮达到32900门,坦克14200辆,飞机9200架。而同期德国及仆从国总兵力为181个师550万人(第一次作战投入320万),47200门火炮,4300辆坦克和5000架飞机。从数字上看,德军并不占优。但德国的闪击战理论明显占有上风。
第二,枪弹分离,大量野战部队集中在边境一线,就是冒险。基辅战役失利以及苏军在乌克兰西南方向的溃退,巨大程度上都是受白俄罗斯西部特别军区溃退的影响。一方面,斯大林错误地将德军主攻方向预算在白俄罗斯,从而调集重兵在西面;另一方面,受没有及时下达战时命令的影响,多数后方仓库要受国防委员会批准才能打开,致使前线士兵有枪无弹,有炮无药,严重影响了作战效果。而且根据战后统计,德军仅在进攻前两天,就大量占有苏军西部军需仓库,沿路苏军丢弃的坦克不计其数,重装备随处可捡。
第三,没有预备队,人海战术就是送死。受军队理论的限制,苏军在战争打响前并没认识到德军闪击战的厉害,因此,仍然沿用步兵教程按部就班,步兵成散开队形,坦克成有规则的V字型进攻,结果恰好被德军灵活快速机动的战术所用。加上苏军到开战以后才开始组建预备方面军,想以前期大量部队阻止德军装甲部队进攻,完全就是螳臂当车。
从这个角度讲,苏军虽然有纵深打击理论的研究,却并没有完全适用闪击战打法,直到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苏军才缓过劲来,但此前苏军已经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再次,指挥混乱信息不对称,是苏军在战争初期失利的主要真相
谈到苏军在战争爆发后斯大林不掌握前线情况,有这样一个例子。由于西部特别军区司令员巴甫洛夫事先轻敌,致使德军在白俄罗斯长驱直入,苏军损失惨重。但是前线的情况统帅部及斯大林根本无法得知,他只好通过收听德国的电台打听消息。当他听到西线苏军全线溃退以后,他才让朱可夫找巴甫洛夫查实,结果才知道实情,而此时苏军的损失已经无法挽回了。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当时苏军对前线的指挥失控已经达到什么程度了。
第一,情报的不对称。一些人认为,斯大林就是不该不听丘吉尔的话,英国早就打听到德国进攻的消息。实际上,斯大林又不是傻子,他难道不想所有情报都是真实的?正是因为方方面面送来的情报太多,真真假假难以分辨。他的错误就是太自信了,如果提前下达预备作战命令,就不会造成那么大的损失了。
第二,指挥体系的不对称。由于斯大林在苏联的威信无人能敌,在战争打响前,他是事无巨细都要过问,客观上没有他的指令其它的命令都是废纸一张。前面提到的军需仓库问题,前线战事打得要命,后方却要上级命令才打开库门,这就是官僚思想作怪。另一方面,斯大林将几大指挥权力集于一身,客观上也是造成整个指挥体系慢半拍的真相之一。
第三,指挥人才的不对称。苏德战争,翻来覆去都是朱可夫在表现,其它将领为何不显露头角呢?不是他们不报国,是他们被束缚了手脚。苏德战争前,斯大林对军事的整顿,丧失了一大批优秀指挥人才,加上整顿后的军事调整改革,没有作战经验的年轻将领走上前台,一系列的条令和法规出台,僵化的指挥与战场需要脱了节,这也是前期失败的真相之一。
总结:从上面几个层面可以看出,苏德战争的爆发是有苗头的,但斯大林忽略了。一方面,他有大国领导思想在作怪,认为苏军实力强大,不相信德国敢对苏联动手;另一方面,他又过分自信,凭苏联的家底没有什么可害怕的;还有一方面,斯大林被眼前的既得利益所蒙蔽,他不相信德国得了好处还得陇望蜀,实际上就是麻痹轻敌。
由于苏军和斯大林在战前十天的犹豫不决,以及在战后十天对情况判断不明,从而使苏军丧失了最宝贵的二十天准备时间。直到1941年7月3日,斯大林通过广播向全国发布战争动员令,才从根本上凝聚了军心,苏军的防御作战才算走上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