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明君唐太宗去世前,给太子李治留下了三大辅政大臣,其中两人是唐太宗托孤的,一人是跟太子交代的。唐高宗李治二十一岁即位,按说有无顾命大臣,完全可以执掌江山,他却为皇后武则天所控制,差一点断送了祖业。可以说,李治是最不听顾命大臣建议的皇帝,他们也是古代上最吃力的顾命大臣,且出力不讨好。和小编来看看是哪三人。
一、长孙无忌(?—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唐朝初期宰相、外戚,唐太宗长孙皇后之兄。
长孙无忌父亲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长孙无忌少年丧父,由舅舅唐代名臣高士廉抚养长大。高士廉见唐太宗李世民才华出众,便将长孙无忌的妹妹嫁给他。隋朝末年,李渊起兵,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长孙无忌开始辅佐秦王唐太宗李世民。此后,长孙无忌追随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西讨,累迁比部郎中,封上党县公,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天策府主要成员。
唐朝统一过程中,唐太宗李世民功勋卓著,威胁到了太子地位。太子李建成勾结齐王李元吉,数次加害唐太宗李世民。于是,长孙无忌与房玄龄、杜如晦一同劝说唐太宗李世民先发制人。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进谗,将房玄龄、杜如晦逐出秦王府。长孙无忌与舅父高士廉、尉迟敬德等人日夜劝说唐太宗李世民尽快行动。唐太宗李世民遂决定发动兵变。同年六月,唐太宗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埋伏在玄武门,成功诛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不久,唐高祖册立唐太宗李世民为皇太子。八月,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妻子长孙氏为皇后,长孙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后来,罗艺在幽州反叛,长孙无忌率军征讨罗艺。
贞观元年(627年),长孙无忌改任吏部尚书,并被定为功臣第一,进封齐国公,食实封一千三百户。他既是勋臣,又是国戚,深受太宗礼遇,能够出入太宗卧室。同年七月,唐太宗又拜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但长孙无忌担心富贵至极会带来灾祸,一再恳请辞去相位。唐太宗无奈,只得改任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
贞观七年(633年),唐太宗册拜长孙无忌为司空。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封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十四位功臣为世袭刺史。长孙无忌被封为赵州刺史,改封赵国公。贞观十六年(642年),长孙无忌进拜司徒。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挂入凌烟阁,长孙无忌则位列第一。同年四月,唐太宗命长孙无忌与房玄龄、萧瑀、李勣,会合大理寺、中书省、门下省,一同审讯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不久,唐太宗改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东征高句丽。长孙无忌一同随军出征,并代理侍中之职。在围攻安市城的战役中,长孙无忌率一万一千精兵埋伏在山北峡谷中,当作奇兵冲击敌后,并拆毁所有桥梁,断绝高句丽援军归路,迫降敌军主帅高延寿、高惠真。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任命长孙无忌为检校中书令,并主持尚书省、门下省事务。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逝,遗命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政。太子李治悲痛欲绝,抱着长孙无忌的脖子痛哭。长孙无忌请李治处理政事,李治仍哀哭不止。长孙无忌道:“陛下将宗庙社稷交付殿下,您怎能只知哭泣?”他秘不发丧,并让李治迅速赶回长安。六月,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长孙无忌进拜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仍兼任扬州都督,主持朝政。当时,长孙无忌以元舅的身份辅政,每有进言,唐高宗都优先采纳。
永徽四年(653年),唐高宗命长孙无忌审理房遗爱谋反案。吴王李恪因为储位之争与长孙无忌有旧怨。长孙无忌欲借机诛杀李恪,以绝众望,便诬称李恪也参与谋反。二月,房遗爱等人被处斩。李恪也被赐死,死前大骂长孙无忌。江夏王李道宗、驸马都尉执失思力因与长孙无忌不和,也被流放岭南。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决定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召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入内殿商议。李勣称病未去,于志宁噤不敢言,褚遂良则激烈反对,长孙无忌支持褚遂良。但唐高宗最后还是改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因长孙无忌不肯支持自己,怀恨在心。
显庆四年(659年),许敬宗奏密章,称监察御史李巢勾结长孙无忌,图谋造反。唐高宗也不与长孙无忌对质,便下诏削去他的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并让沿途州府发兵护送。长孙无忌的儿子都被罢官除名,流放岭南。同年七月,唐高宗又让李勣、许敬宗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许敬宗命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审讯无忌谋反罪状。袁公瑜一到黔州,便逼令长孙无忌自缢。长孙无忌死后,家产被抄没,近支亲属都被流放岭南为奴婢。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追复长孙无忌官爵,命其孙长孙元翼承袭赵国公爵位。
二、褚遂良(596—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唐(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唐朝宰相、著名书法家。
褚遂良出身于名门贵族。父亲褚亮在隋朝官至散骑常侍,与书法大家虞世南、欧阳询等人为好友。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薛举称帝,褚亮被任命为黄门侍郎,褚遂良则做了薛举的通事舍人,掌管诏命及呈奏案章。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建立唐王朝。薛举病死,其子薛仁杲继位。十一月,唐太宗李世民攻打薛仁杲,薛仁杲投降,而他手下的人被收编在唐太宗李世民的麾下,褚遂良就这样入仕李唐王朝。起初,褚遂良在秦王唐太宗李世民那里做铠曹参军。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允许唐太宗李世民开天策府。同年,唐太宗李世民成立了自己的文学馆。褚遂良的父亲褚亮便是文学馆中的一员,主管文学。在这样的环境中,褚遂良的学识与日俱进。尤其是书艺,在欧阳询与虞世南的指导下,更是出类拔萃。弘文馆的平常事务,就是由褚遂良来管理的,人们称他作“馆主”。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唐太宗李世民登上了皇位,是为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褚遂良出任起居郎,专门记载皇帝的一言一行。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逝世,魏徵将褚遂良推荐给唐太宗李世民,太宗命他为“侍书”。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褚遂良迁谏议大夫。唐太宗李世民每有大事,几乎都要向褚遂良咨询。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以谋反罪被废,太宗欲立李泰,而褚遂良与长孙无忌则极力说服太宗立李治为皇太子。贞观十八年(644年),褚遂良以黄门侍郎的身份开始参预朝政决策。随后,他被皇帝派往全国各地,巡察四方,直接可以黜陟官吏。当时,唐太宗想征讨高句丽,此事遭到了褚遂良的反对,但是太宗没有采纳。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远征高句丽,无功而返,验证了褚遂良的话是正确的。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九月,褚遂良被提升为中书令。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在弥留之际,将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召入卧室,命二人为辅政大臣。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六月,李治继皇帝位,封褚遂良为河南县公,次年,又升为河南郡公,后借故把他贬为同州刺史。三年后,高宗又把他召回身边,征拜为吏部尚书,同时监修国史,加光禄大夫,又兼为太子宾客。永徽四年(653年),又升为尚书右仆射,执掌朝政大权,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顶峰。
永徽六年(655年),在是否立武昭仪为皇后的斗争中,褚遂良与长孙无忌强烈反对任何废黜王皇后的企图。武则天因此记恨褚遂良。武氏在唐永徽六年(655年)十月被册封为皇后,褚遂良被武皇后贬到潭州。唐显庆二年(657年)春天,褚遂良被贬至桂州(今广西桂林)。之后,武则天诬告褚遂良谋反。晚年的褚遂良被贬到更远的爱州(今越南清化)。 显庆三年(658年),禇遂良在爱州离世,享年六十三岁。在他死后,武则天等人还没有放过他,把他的子孙后代也流放到爱州。之后被唐玄宗恢复官爵,追赠谥号“文忠”。
三、李勣(jì)(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唐朝初年名将,与卫国公李靖并称。
李勣于隋炀帝末年参加瓦岗军。武德二年(619年),徐世勣归顺唐朝。李渊封徐世勣曹国公,又加授右武候大将军,并赐姓李。武德三年(620年)至武德七年(624年)间,李勣随秦王唐太宗李世民一统天下。武德八年(625年),突厥侵犯并州,李世勣迎击突厥,将其驱逐。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李世勣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改名为李勣。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李世民命李靖与李勣等率军十余万出击东突厥。李勣在白道(今内蒙呼和浩特)与突厥颉利可汗的军事遭遇。唐军奋力冲杀,把突厥军打得溃不成军。之后李勣又献计李靖突袭突厥,突厥大败四处溃逃。颉利可汗战败后,被李勣俘获。李勣最后俘获东突厥部五万余口。贞观十一年(637年),李勣被改封为英国公。李勣在并州任职共十六年,守护边疆,颇为称职。贞观十五年(641年)十一月,李勣被征调入朝,任兵部尚书。不久薛延陀部落二十万大军南侵。朝廷命李勣率步骑军六万抵御。李勣于诺真水(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大破薛延陀军,斩首三千余级,俘获五万余人。
贞观十九年(645年),李勣随唐太宗李世民征高句丽。李勣暗中渡过辽水,抵达玄菟。高句丽人大为惊骇,各城都闭门自守。李勣与李道宗攻陷盖牟城,俘获百姓两万多口、粮食十多万石。之后,李勣陆续攻陷辽东城、白岩城、安市城。次年,李勣乘薛延陀内乱之机, 纵兵击破薛延陀残部,彻底灭亡薛延陀政权。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李勣转任太常卿,仍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十日后,又拜太子詹事。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卧病,对李治说:“你对李勣没有什么恩惠,朕现在准备贬他为外官。朕死后,你应当授给他仆射之职,他就蒙受了你的恩惠,必定为你尽死力。”于是派李勣出任叠州都督。李治即位当月,召他入朝拜洛州刺史。接着又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命李勣任同中书门下,参与执掌机要事务。同年,册拜为尚书左仆射。
永徽六年(655年),李治欲立昭仪武氏(武则天)为皇后,李治暗中询问李勣说:“朕打算立武昭仪为皇后,这件事应该如何办呢?”李勣回答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更问外人!”李治自此坚定了“废王立武”的决心,而李勣也因此得到了李治和武皇后的信任。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李治任命李勣为主帅讨伐高句丽。乾封二年(667年),李勣挥军进击,连陷高句丽十六座城。总章元年(668年),唐军攻陷高句丽重镇扶余城。高句丽权臣泉男建又派兵五万救援扶余城,与李勣在薛贺水遭遇。李勣合军交战,大败高句丽军,斩获三万余人,乘胜攻取大行城,与唐军各部会合。李勣率唐军对平壤形成合围之势。经过一个多月等战斗,高句丽王高藏投降,而泉男建仍闭门抵抗。李勣趁势进攻,一举攻陷平壤,擒获泉男建。至此,高句丽灭亡。此战,唐朝将高句丽划分九个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设安东都护府统管整个高句丽旧地。
总章二年(669年),李勣去世,年七十六。册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后配享高宗庙庭。李治命令所筑的坟依西汉卫青、霍去病的先例为准,仿照阴山、铁山及乌德鞬山建筑,以此表彰李勣击败突厥、薛延陀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