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到清朝的平民社会(宋朝百姓的生活水平高吗)

  很多人都不了解宋朝清朝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提起宋朝,大家想到的形容词几乎都是富庶,宋朝经济水平及百姓的生活水平堪称是古时候封建社会的巅峰。然而从宋太祖宋太祖赵匡胤时期形成的“重文抑武”政策却使宋朝的军队实力日益衰落,因此又使宋朝成为最窝囊的朝代。然而就是如此羸弱不堪的政权,在真正受到侵犯时却没有轻易倒下,不仅与横扫欧亚的蒙古铁骑交战几十年,更令蒙古大汗蒙哥命丧钓鱼城下。

  ▲合川钓鱼城

  在大家眼里,宋朝臣民多是文人君子,一介书生拎不起兵器,只能握紧手中的笔杆子泼墨纸上。江南当作水乡,在此成长的百姓也多以温润平和闻名。所以当蒙古人费尽心思突破宋朝边防重重的防线来到江南水乡时,竟然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当蒙古大军攻打潭州时,湖南官吏们全都战至最终一秒,壮烈殉国,而岳麓书院的风雅儒生、城中的平民百姓,都是“生为大宋人,死为大宋魂”,一时间纷纷自尽。

  1276年,临安城被攻破,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先后拥护二帝,在海上继续着抵抗大业。南宋虽然覆没,但输得是如此的壮烈,这样的一群壮骨,勇于面对外族入侵和压迫,誓死抵抗,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生存而英勇献身,义无反顾。三年后,南宋军事残部与兵力充足的蒙古大军展开“崖山海战”,遭遇惨败后,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9岁的皇帝赵昺跳海,杨太后、张世杰和数十万将士紧随其后,全部投海。

  福建四万士子听闻南宋战败,当即相约蹈海,而浙江更是有多达十万的士人。在宋朝人心里,他们只认一个国家,蒙古是仇敌虏寇,骨子里的炎黄血脉的传承,是民族气节与大义。“崖山之战”不只是宋蒙对领土的争夺,更代表着一个王朝对民族尊严的捍卫,是普通百姓对国家最忠诚最深沉的热爱。

  虽然南宋终究是消失了,但是根植于民族性格深处的气节、傲骨不会消失。不到百年,一位汉族领袖就带领着千万汉人将蒙元逐出中原,重新统一了中华大地。虽然这场复仇之战来势汹汹,但这并不令人意外,毕竟蒙元统治从未获得民心。这个汉人,叫做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明太祖朱元璋剧照

  然而时间再往后推几百年,人们的表现却与此形成了强烈反差。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在这国将不国的危难时刻,许多地方的百姓非但不抵抗这群“洋人”,反而自发组织起来替后者搬运粮食物资,甚至还操起自家的锄头、镰刀斩杀清朝官员和义和团民。这实在让人难以相信,到底发生了什么才会让百姓帮助侵略者?

  ▲清朝贫民旧照

  真相本来显而易见——无论是清政府抑或义和团民,都对普通百姓造成了难以忘却的痛楚,他们已经变得自私冷漠,对统治者充满了愤怒,但在封建体制下却敢怒而不敢言。面对大举进攻的洋人,百姓们忽然发现施加于自身的沉重枷锁得以解放,于是他们非但不加以阻拦,反倒趁势向欺压自己的官僚们发泄着积蓄已久的怨恨。对于由谁统治这个国家,百姓们没有一丝情绪波动,因此自然无法拥有宋朝百姓的骨气,他们更像是一具具可悲的行尸走肉,没有思想、没有热情,浑浑噩噩地生活,冷冰冰地看着满清与洋人们厮杀。

  ▲抗日战争复原场景

  这样的局面,或许会让人感叹这个民族完了。然而就在半个世纪后,百姓们的当作再次令全全球肃然起敬。在国家陷入最危难境地的时候,面对日本侵华部队的嚣张气焰,华夏子孙血脉里流淌的忠诚与正义再度觉醒。“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无数男人毅然决然地奔赴战场,即使知道结果可能是有去无回,仍大步向前,只为守卫脚下的土地,只为守卫炎黄子孙的尊严。

  参考文献:

  《国史大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回忆录》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