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鼎盛时期(中国佛学发展的鼎盛时期)

佛教在唐太宗时期开始走向鼎盛,其标志是佛经的翻译和佛教宗派的形成。这时候出现了一位西行求得真经的觉者:玄奘。此时,佛教宗派如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逐渐形成。而石窟艺术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终得真经的大唐觉者─玄奘

玄奘,本名叫陈祎,天生喜读佛典,并自小笃信佛理。公元614年,隋炀帝下诏大理卿郑善果于洛阳剃度僧人。年仅十三的陈祎欣然而往,但郑善果见他年少,怕他意志不坚,不肯为他削发。陈祎痛哭落泪,不能停止,因他视修佛为终生目地。郑善果悉其心志,破例度他为僧,法号玄奘。

玄奘潜心修行佛法,随后云游四海,踏遍神州寻访名师。后来,玄奘发现经书中有些章节令他无法理解,原本竟是译经中出现了问题。因此,玄奘决定西赴天竺,寻求佛经原文,探索真谛。

贞观三年(629年),玄奘离开长安,前往天竺。唐太宗为他备好通关文牒,赐他紫金钵与白马,封为「御弟」并亲自送行。当时,根本就无人能估计此行有多凶险,路途遥远,方向难辨,但玄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历尽千辛万苦,饱受魔难考验,面对多次缺粮、断水、边境盘查,越过崇山峻岭、莽莽荒原和无际沙漠,还要忍受那死静的漆黑和无穷的孤寂,用了三年时间才抵达天竺,又花了五年时间精通了梵语和融汇了大乘佛教全部义理,领悟之神速,意志之坚强,受到异邦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在这佛教圣地,能够通晓50部经论的人只有十个,玄奘正是其一。因他来自东土大唐,精通印度佛学中的《经藏》、《律藏》和《论藏》,所以称他为「唐三藏」。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带着数百部梵文佛经回到长安,举城倾动,万人空巷,唐太宗亦亲自出城远迎。而后,玄奘把带回来的经典一一翻译成汉语,历时十九年,耗尽心机,纠正了当时许多细微的错处,才使后人得以学习正统的佛法,中原称之为「大乘佛教」。公元664年,玄奘圆寂于长安,享年62岁。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