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颖达(574年—648年),字冲远(一作仲达 、冲澹),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唐朝经学家,孔子的第31世孙。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简介
生于北齐后主武平五年(574年),八岁就学,曾从刘焯问学,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隋大业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
隋末大乱,避地虎牢(今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入唐,任国子监祭酒。曾奉唐太宗命编纂《五经正义》,融合了南北诸多经学家的见解,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卒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终年75岁。
著作
孔颖达在经学上的最大成就是奉诏主持编纂旧说府库、资料宝藏——《五经正义》,书名作“正义”,一则为唐朝政府出于封建大一统之需要,对前代纷杂经说进行统一整理,编撰出一套统一的经书注释为标准,使士子习有所宗,科举取士有所依;而从经学之意义上说,所谓“正义”也就是依据传注而加以疏通解释之意。
选材
《毛诗》与《礼记》主郑玄注,疏解亦较为朴实和详明,为其中较佳之作;《周易》主王弼注,王注中参杂了老庄虚无的玄理,故疏文亦失之虚浮;《尚书》主孔安国传(有学者称“伪孔传”),认为“其辞富而备,其义弘而雅”。
《春秋》,以左氏事富文美,因此以《左传》附经。孔颖达历考汉晋训贴,大多杂取公谷,为例不纯,唯西晋杜预集解“专取丘明之传以释孔氏之经”,尊经重本,“子应乎母,以胶投漆”(《春秋左传正义序》)。更主要的是杜氏为《左传》总结有“五十凡例”,补充了左氏在三传中义理贫乏之不足,与仅重文字训诂的各家传注不可同日而语。见解最高,体例最善,故于众解,独取杜氏。
在借鉴前儒的基础上,孔颖达每每指陈疵暇,各论得失。删修笔削,“必取文证详悉,义理精审,剪其繁芜,撮其机要”。因此避免了官修图书,杂而不纯的毛病,保证了《五经正义》的质量。
编撰方法
首先释经;次及传注,并用大写之“疏”字以为标识。
后世纪念
贞观二十二年,孔颖达病死,其遗体陪葬唐太宗墓昭陵(在今陕西省西安),此墓为他的“衣冠冢”。
孔颖达碑
孔颖达碑又名《孔祭酒碑》,于志宁撰文,无书人名氏,唐贞观二十二年二八四八一立,碑额有阳文篆书“大唐故国子祭酒曲阜宪公孔公之碑铭乙”十六字,正书,计三十五行,行七十六字。
从此碑书写者的楷法来看,极似虞世南之《孔子庙堂碑》有人疑为虞世南所书。后有人考孔颖达卒时前十年虞世南已作古,故断为非虞所书。李宗瀚跋云:“冲远(孔颖达)卒于伯施(虞世南)后,此碑非虞书明矣,然其规抚虞书可云惟肖,秀朗遵劲,极似《庙堂》其深穆凝远之度不逮也。”
此碑在清初乾、嘉后已漫漶剥蚀,馀无几字,最佳拓本以李宗瀚旧藏宋拓为最,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册拓墨精良,第一行“右庶子”下“银”字,字口完好,可见者尚有一千七百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