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高适绝交(高适与李白、杜甫的关系)

  对李白和高适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说起李白,许多人就能自然而然地想到一个豪迈不羁,纵情潇洒的人物形象。而且因为他的诗句里面的内容和传达的意思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方面,因此,今天的人们,读起李白的诗,仍然能感受到这位古时候诗仙的风采。

  这样的一位诗仙李白,自然不可能是一个孤家寡人,他同样有许多牛人朋友,其中不乏杜甫,孟浩然,王昌龄,贺知章等在语文教科书上都留下了著作的大诗人。除此之外,李白还有一个曾经很要好,但是后面却决裂了的大诗人好友—高适。

  也许很多人对李白的某些诗句有印象,但是对李白这个人和他所处的年代不太了解,那么,接下来,大家就可以简单了解一下李白的一生。

  李白的前半生

  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这个时候,正是中国古时候古代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在位的日子。关于他的出生地,有说是今天四川江油的,有说是出生在唐朝的碎叶城(今属吉尔吉斯斯坦),不过这个不影响他此后长期在四川生活的事实。

  李白很小的时候就能够写诗,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真正的剑客,也就是说,千万不要以为李白是个手不能提的文弱书生形象,他的武功,可能比一般的剑客还要高。

  当然,李白最主要的特质,就是他喜欢潇洒走四方,从公元724年开始,24岁的李白就开始在四川境内进行游玩,在此期间也结交了许多朋友,不过,可以说李白的前半生,过得很不如意。

  别看今天我们所知的李白潇洒不羁,似乎仅靠自己的才华就能够名利双收。但事实上,早期的李白过得并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好。

  在古时候,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就是能够进入庙堂,也就是到朝廷当官。这个想法,李白自然也有。但是,李白在他的一生中,并未参加科举开始。

  而他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真相,有说是因为他父亲是商人的,有说是因为家世不清白的。不过,李白一直都很想做官。在公元734年,34岁的李白,给唐玄宗唐玄宗李隆基写了一首《明堂赋》,公元735年,他又给唐玄宗李隆基写了首《大猎赋》。这两篇文章,实际上都是在借文采求官。

  但是,一个帝国的统治者,又如何会轻易地将一个连科举考试都没参加过的文人看在眼里呢?李白尽管为此做了努力,但是他依然没能当成官。

  不过,李白因为喜爱交友而建立起来的人脉,给了他在仕途上最大的帮助。公元742年,在科举状元,老臣贺知章和唐玄宗妹妹李持盈的引荐之下,李白终于见到了唐玄宗唐玄宗李隆基,而且在第二年,就在翰林院开始任职。

  而且,唐玄宗喜爱李白,不仅仅是因为这两人的引荐,更主要的是李白此时的诗文才气,确实打动了玄宗皇帝,唐玄宗甚至在接见李白的时候,亲自走着去接他。

  不过,如果李白能够就此当上官,过上他想要的幸福日子,不免也算是李白爱好者对他的一种美好祝愿。但事实上,这颗诗文界的太白金星,似乎在凡世间,注定是饱受磨难的。

  李白这个时候就长期在玄宗皇帝身边,不论是唐玄宗出去玩还是酒宴群臣,总是有李白陪伴在身边。

  但就在这个时候,李白自身的差距和朝廷其实就污浊的环境,在逐步地将李白从这美好的的生活中抽离出来。

  李白是诗仙不假,但李白并没有在官场将他在诗文上的才华转移到做官上,或者说,李白的从政能力太低。而这一点,就从高力士为他脱靴上可以看出。

  现在许多人读起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的故事来,都觉得李白很了不起,但事实上,李白也因此受到了高力士及其团体的诬陷和排斥。

  从需求关系上来看,李白是玄宗皇帝所喜爱的一个,高力士也是玄宗皇帝所宠信的,这个时候,其实就存在竞争关系。从现实的实力情况来看,仅仅当官不过两年的李白,是如何也比不过已经在玄宗皇帝跟前待了几十年,并且根基深厚的高力士的。

  这个让人觉得很过瘾的举动,最后还是害得李白逐渐被唐玄宗疏远。

  李白和高适相遇

  在公元744年,李白和杜甫相遇,此后还遇到了同样不得志的高适,这三人就经常地在一起喝酒吃饭,讨论国家大事,评论诗词文章。他们的关系很快升温,最终甚至好到高适和李白可以躺在一张床上睡觉

  如果说李白的前半生是不顺的,那么高适的前半生,那就足可以用坎坷来形容。

  高适出生于公元704年,比李白小三岁,他的爷爷虽然曾经是大将军,但就好像富不过三代那样,到了高适这一代,并没有享受到他爷爷给他带来的便利。

  高适没有像李白那样潇洒,或者说不能像李白那样潇洒,他穷得只能在家里种地,甚至有时候还要靠人来接济,在他见到李白的时候,也过得很不如意。

  如果说这三位留名古代的大诗人能够就这样平淡幸福地生活下去,那想必也是极好的。只是,现实却要他们各自分散,各奔东西。

  李白和高适尽管接触的时间很短,但是他们的关系无疑是亲密的,只是,李白和高适建立的亲密关系,却最后走向了决裂。

  李白沦为高适的阶下囚,高适却根本不管他的死活。

  公元755年,国力强盛的唐帝国,在唐玄宗疏于政务的管理之后,终于爆发了决定帝国命运走向的8年混战—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对唐朝造成的恶劣影响,可以说是难以消除的,这场8年的战争,直接导致了唐朝皇帝的皇权衰落和割据藩镇的强大。

  而处于这场战争浩劫的李白和高适,却走向了完全相反的命运。

  李白当时已经远离官场了,但战火烧遍了大唐的国土,李白入仕的机会又一次出现了,在公元757年,李白成了江陵永王李璘的臣子,这个时候,唐朝急需要像这样的地方王爷。但这个永王,似乎并不想将自己的兵力进行对朝廷的平叛。

  唐玄宗唐玄宗李隆基已经在公元756年退位给儿子唐肃宗李亨。刚刚上台的李亨,面对兄弟李璘的举动,是勃然大怒。皇帝发出了命令,李璘却没有执行,这个举动,在皇帝,尤其是刚刚上台的新皇帝看来,无疑就是有反叛的意图了。

  这个时候,一直跟随在唐玄宗身边的高适,已经升任为淮南节度使。而这个将门出身的高适,显然不能用简简单单的边塞诗人去评价。从军队作战上来说,李白又和高适差得很远。

  于是,高适便带领唐朝的中央军事,对永王李璘进行了讨伐。这样的战争,注定了只有一方能够活下来。

  曾经同一张床上睡觉的知己好友,就这么出现在了敌对的阵营里。虽然说得好听叫各为其主,但当战争落幕之后,失败者,又如何会有求生的权力呢?

  永王李璘就在这次战争死去了,当作臣子的李白,虽然没有死在战场,但是,阶下囚的命运,李白这次是逃不过的。并且和许多人想的不一样的是,高适并没有对李白格外开恩。

  而那个将李白送入牢狱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十几年前一起抒发意气的高适。真可谓是造化弄人。

  文学作品那些悲剧来源于现实,我们看了感觉可能是不深的,但当那些文学作品中的悲剧变成现实之后,我想一般人都是难以接受的。

  而当这一悲剧场面出现在李白和高适的身上时,更是让人唏嘘不已。

  那么,许多人不禁有疑问,李白落难后,高适为何不管他呢?明明凭借高适的权力和能力,要对李白网开一面,是很容易做到的吧?

  事实上,高适这个时候根本就没有办法对李白网开一面。虽然高适是唐朝中央军事的高层领导,但是对于这种反叛势力的官员,也不敢进行营救。

  毕竟高适从一个小官升到一个节度使,也只是一年的时间而已,此时他在官场的位置,并不稳定。自身实力不够的高适,即使想要救李白,恐怕也得犹豫非常久。

  除此之外,李白和高适的友谊,大多数是建立在诗文情才上的,在官场上,他们既没有友谊,也没有共同的利益。也就说说,李白和高适的友谊,在官场上并不深厚,或许李白也没有主要到高适敢于冒很大风险要救的程度。

  不过,李白最终还是被人救了出来,虽然被判流放,但侥幸保住了命。当然,救出李白的人,和高适就没多大的关系了。因为这样几乎生死对立的事情发生后,李白和高适的友谊,就此画上了一个终止符。

  如果不是这场战争,如果李白不是站在了被定为叛逆的永王这边,也许,他们之间的友谊,也会成为古代上的一段佳话吧。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