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于朱元璋(明朝的朱由检是怎么死的)

宦官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一般来说通指在京城内服侍皇家成员的官员,先秦时期宦官并非都受过宫刑,只有东汉之后,朝廷才规定凡是宦官必须阉割,此外宦官又被称作内官而不是太监,「太监」是一个官职名称,只有势力较大的阉人才能拥有这一称谓。

宫里事务繁琐,同样妃嫔众多,为了避免淫乱事情发生,这才出现了宦官帮助搭理皇家事务,当然每一个王朝都严令禁止宦官干预朝政,不过时间一长,一些太监常年陪伴在皇帝身边,甚至在皇帝很小的时候就陪伴左右,积攒了深厚的情谊,因此让一些别有用心的宦官有机可乘,借助皇帝名义掌控国家大权。

明朝时设置各类掌印太监,赋予了太监很大的权力,拥有监军、下访等大权,其实在明朝建国初年,朱元璋严令规定太监不能干预政事,甚至不让太监读书写字,然而朱元璋死后没多久,朱棣就开始启用大批太监,例如郑和也是宦官出身,曾授命远航,传播大明国威。

自永乐年间开始,朝廷开始重用宦官,设置东厂特务机构,指派太监进行管辖,宣宗年间,允许太监读书,开放专门的学堂给太监普及知识,宦官机构逐渐膨胀,人数最多时达到数万人,自朱棣以后,明朝皇帝多数十分懒惰,甚至还有数十年不上朝,政治腐败、官场昏暗,宦官就容易在这个时候趁虚而入。

明朝宦官祸乱朝纲尤其严重,要知道明朝设置内阁,大臣们性情刚直,经常与皇帝正面叫板,搞得皇帝叫苦不迭,正是为了限制文官集团的壮大,皇帝才开始授权身边的宦官一些权力,想要拿身边的宦官集团来压制文臣,造就了宦官的壮大。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一个太监竟然做起了将军梦,甚至要挟英宗出征,特意去自己的家乡转了一圈,结果遭遇土木堡之变,成了明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宪宗时期的汪直,在皇帝授意下设置西厂,权力要比东厂大的多,可以私下搜捕大臣,一时间人心惶惶,人们只知道有太监,而不知道有天子。

后来的刘瑾又被称作「刘皇帝」,把持朝政大权,为非作歹,到了魏忠贤时期,明朝宦官之乱达到顶峰,泰昌元年,天启皇帝继承皇位,魏忠贤靠着客氏的功劳,开始发迹,万历在位期间就已经不再大理朝政,群臣开始结党营私,太监也是如此。

阉党与东林党对立,魏忠贤势力做大,朝廷谄媚人士数不胜数,甚至还有不少人在民间为魏忠贤立生祠,无耻之心可见一斑,魏忠贤的风头太过强劲,必定没有好果子吃,明朝末年崇祯即位以后,即刻开始清算宦官集团。

昭告天下数落魏忠贤的罪状,甚至在魏忠贤死了以后,挖出尸体暴晒,在崇祯心里魏忠贤万恶不赦,对此崇祯没有任何手软,清算宦官集团的活动给当时的官场带来了一些改变,甚至有人开始相信,崇祯有能力改变颓势,然而在起义军达到京城后,崇祯又命人收敛魏忠贤的遗骨,重新安葬,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

要知道当时形势危急,京城都要保不住了,还有心思来管大奸臣的遗骸,归根结底是崇祯在回想起自己的初衷,结合当时急迫的局势,很难相信为何会做这样一件事,或许是崇祯重新肯定了魏忠贤的「价值」,明熹宗临终之前,曾嘱托崇祯,「魏忠贤可计大事」,除此以外在他眼中,魏忠贤行事果断,是个可以托付的人,并且目光精准,能够掌控大局。

实际上魏忠贤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做了不少笼络人心的事,当然魏忠贤偶尔还是会展现出「忠心为国」的一面,曾多次力保战败势力的熊廷弼,还有孙承宗,这些人都是明末抵抗满清入侵的中坚力量。

同样这些人多次公开反对阉党集团,魏忠贤在国家存亡的生死时刻,摒弃前嫌可见还是一个有原则的人,甚至有人说如果魏忠贤活着,至少不会那么快就灭亡,等到崇祯登基以后,全国性的叛乱爆发,大明王朝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急需一个能掌控全局的人,魏忠贤无疑是最适合的那个人。

不过崇祯为了平息民间怨恨,亲手终结了魏忠贤的宦官集团,崇祯年少登基,瓦解了困扰朝廷多年的阉党,自认能力出色,这种骄傲自满最终演变成了字元,魏忠贤死后,东林党人再次强大起来,但是此时面临的危机,东林党人根本无法应对。

说实在的崇祯猜忌心之中,性情薄凉,死在他手中的大臣不在少数,这种不信任表现在崇祯在位年间,换掉了数十位朝廷大员,还体现在「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逃避责任,更体现在明朝末年,边关大将几乎全部外逃,他打击了魏忠贤,却亲手扶持起了一批更加腐败无能的官员。

归根结底无论是崇祯还是魏忠贤,都没有挽大厦将倾的能力,最终促成悲剧,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在多年以后,崇祯又会收敛魏忠贤的遗骸,只不过都于事无补了。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