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成就夏王朝(大禹是夏朝的开国皇帝吗)

帝舜归天后,服丧三年完毕,禹为了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躲避到阳城。但天下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来朝拜禹。禹继天子之位,国号夏。

禹继帝位,首先祭祀天地、神灵。大禹叩首问天,天乃赐禹“洪范九畴”。

一天,大禹等来到熊耳山,即洛水发源地,有神龟出现,径到禹前,背上有图文,禹用笔照着它的式样画下。一边是计数,从一到九,排列整齐,纵横推算起来,无不是个成数。一边是文字,即:五行,敬用五事,农用八政,协用五纪,建用皇极,乂用三德,明用稽疑,念用庶征,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禹有闲暇时,常常将这个洛书研究,将它次第排起来,成为九类,并加以解释完善,就是“洪范九畴”。

“洪范九畴”,即天子的九项责任,也就是九条治世良策。即: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铸九鼎一统华夏

大禹即位后,天下诸侯齐集涂山。为纪念这次盛会,大禹决定将各地进献的青铜铸成九鼎。哪一州所贡之金,就拿来铸哪一州的鼎,将那一州内的山川形势都铸在上面;并将从前治水时所遇到的各种奇异禽兽、奇异之物等一并铸在鼎上,以一鼎象征一州,九鼎象征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九鼎集中到夏朝都城,显示大禹乃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系的象征,为镇国之宝,象征着皇权神授。夏亡鼎迁于商,商灭鼎迁于周,三代相传。

在涂山大会上,禹杀了倨傲不臣的防风氏,诸侯宾服。

大禹南巡,至济江,行至中流有二黄龙负舟,舟人皆惧。禹笑曰:“吾受命于天,屈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奚忧龙哉!”龙于是曳尾而逝。

天下一统的管理模式

夏禹之前,包括尧、舜时期,处于部落联盟时期,是一种松散的统一,各氏族、部落酋长,由各氏族自行产生,各行其事。夏朝建立之后,为了统一政令,稳定社会秩序,防止相互侵扰,推出了许多措施。

1.分州施治。

原本各氏族、部落实行的都是氏族管理,氏族部落之间没有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只有通婚、联盟关系。从黄帝到尧,所谓“天下共主”,没有强化的隶属关系和义务。夏朝建立后,由氏族式变为地域式。各州长或者叫封国国君,或者叫方国国君,均由夏禹亲自任命,受朝廷节制和领导。

2.五服贡赋法。

以前,各氏族、部落对“联盟共主”进献的物品,属敬献、报答和联络性质,不具义务性和法定性。夏朝建立后,根据各州物产情况,分别确定了各州应该进贡的物品种类和数量,以至进贡的时间和路线都有规定。这是各封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是一种法律性质的规定,不可以讨价还价。

《尚书-禹贡》记载,禹推出了“五服贡赋”之法。赋者,朝廷强制性从百姓那里收取之意。贡者,诸侯自觉供奉于朝廷。

《禹贡》规定国都以外五百里叫做甸服,即天子服田役纳谷税的地区。紧靠王城百里以内要交纳连秆的整棵庄稼,一百里以外到二百里以内要交纳禾穗,二百里以外到三百里以内要交纳谷粒,三百里以外到四百里以内要交纳粗米,四百里以外到五百里以内要交纳精米。

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侯服,即为国家和天子服差役的地区。靠近甸服一百里以内是卿大夫的采邑,往外二百里以内为小的封国,再往外三百里以内为诸侯的封地。离甸服最近的一百里替天子服差役;二百里的,担任国家的差役;三百里的,担任侦察工作。

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绥服,即受天子安抚、推行教化的地区。靠近侯服三百里以内考虑推行礼乐法度、教育等,往外二百里以内要振兴武威,保卫天子。

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要服,即受天子约束服从天子的地区。靠近绥服三百里以内要遵守教化,和平相处;往外二百里以内要遵守王法条约。

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荒服,即为天子守卫远边的荒远地区。靠近要服三百里以内,维持隶属关系;往外二百里以内,进贡与否流动不定。

3.统一历法。历法起源于对天文、天象的观测,从伏羲到尧、舜、禹,都把观测天象、把握天地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调和阴阳四时放在首位。我国传统的干支纪年、纪月、纪日法起源很早,到了尧、舜时期,对历法进行创新和统一。古时一代之兴起,必定要改正朔,统一历法。夏朝建立后,向各国颁布了夏历,就是《夏小正》。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以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方向当作“建寅”,是为岁首,每十二个月算一年。夏历按照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了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像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以便利农业生产。每过三年,加一个闰月,也叫闰年,闰年这一年是十三个月,以协调历日周期和天文周期的关系。夏历基本延用到现在。

4.筑城设壕。

在古时候,城就是国。夏的城郭已有一定制度,城门、闾巷、房舍,都有一定的布局。

5.制定禹刑。

据记载,夏朝法律制度重要包括刑法和军法。后人追述,夏朝已经有刑法三千条。

功成圆满大禹归天

大禹治九州,平水土,创立神州,铸九鼎一统华夏。确立贡赋制度,建立、完善了管理体制,王道大备。大禹于修道也颇有心得,他写了三部书:《真灵宝要集》、《天官宝书》和《灵宝长生法》。

还有一些未了之事,就是大禹治水过程中得到许多宝物,有的需要归放原处,有的需要封藏起来,不能散落在世间。最终大禹决定,除了当年西城王君赠与的宝书归放王屋山洞原处外,其它的,包括他写的三部书,都分散封藏于各地的山中,以待有缘。

帝禹继位为天子后,举用皋陶为帝位继承人,把他推荐给上天,并把国政授给他,但皋陶已是三朝元老,年龄比禹还要大,没有继任就死了。禹又举用了益,益佐禹治水有功,没有总揽百官的经验。

过了七年,禹帝到东方视察,到达会稽。在那里,上天派一位天神驾龙迎接大禹归天。

服丧三年完毕,益也像禹和舜一样,欲把帝位让与禹的儿子启,自己到箕山之南去躲避。禹的儿子启贤德,天下人心都归向于他。禹虽授益,但益佐禹时间短,所以,诸侯还是都离开益而去朝拜启,说:“这是我们的君主禹帝的儿子啊。”于是启继承了天子之位,这就是夏帝启。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