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在两桥中间风水(中国最早的自来水工程居然是苏轼设计的)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苏轼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才华横溢还是一位实至名归的治水专家他在陕西修建利民湖在徐州筑堤抗洪在杭州疏浚西湖其还撰写水利著述熙宁防河录禹之所以通水之法钱塘六井记等被水利部评为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一生漂泊晚年被贬谪广东惠州海南儋州期间更与珠江结下了不解情缘他为广州设计最早的自来水工程在惠州修筑两桥一堤在儋州指凿双泉东坡井留下了为人称道的治水佳话

苏轼贬谪路线图

为广州设计中国最早的自来水工程

1094年苏轼被贬谪惠州听说临近的广州城一城人好饮咸苦水春夏疾疫时所损多矣惟官员及有力者得饮刘王山井水贫下何由得原来受海潮影响广州江水苦咸严重危害老百姓身体健康城中时常发生瘟疫苏东坡根据治理杭州的经验向广州太守王敏仲写信提出将离广州20公里的蒲涧山滴水岩上的水通过竹管引入城中解决饮水问题王太守听从了苏轼的建议兴建了这一引水工程使广州居民在900多年前就喝上自来水

苏轼在信中写道惟蒲涧山有滴水岩水所从来高可引入城盖二十里以下尔若于岩下作大石槽以五管大竹续处以麻缠之漆涂之随地高下直入城中又为一大石槽以受之又以五管分引散流城中为小石槽以便汲者不过用大竹万余竿及二十里间用葵茅苫盖大约不过费数百千可成

白云山东坡引水景点

蒲涧山即现在的广州白云山山中溪水清冽甘甜被称为甘溪虽然山上有优良水源但如何避免污染源源不断流入千家万户呢苏轼的构思便是在山中的滴水岩下开凿石槽承蓄飞流直下的泉水并用多管凿空的竹筒相连作为自来水管顺着由高到低的地势把水直接导入城区泉水引入城区后储蓄在以石头修筑的大水槽中再用其他竹管作为分水管道分流到遍布城市的小水槽里让民众在家门口就可享用淡水

清刻本王桢农书中的竹笕引水装置

建议被采纳后苏轼又考虑到该自来水工程的后续维护工作提议道闻遂作管引蒲涧水甚善每竿上须钻一小眼如绿豆大以小竹针窒之以验通塞道远日久无不塞之理若无以验之则一竿之塞辄累百竿矣他提议在每根竹管上钻小孔并塞住有了这些小孔日后即使发现水管堵塞只要拔掉各节小孔的小竹针看哪处小孔不出水便可马上判明堵住的竹管并进行更换不会累及整个供水网络

宋代广州自来水装置模型

史料记载苏东坡两次经广州曾游览白云山南海神庙六榕祠前身为净慧寺等胜迹并留下题咏或手迹苏轼在广州逗留时间很短却解决了广州老百姓饮用苦咸水问题使广州成为有史可证的中国最早拥有自来水设施的城市目前广州博物馆还有苏轼设计的自来水装置模型展出

在惠州修筑两桥一堤

苏轼抵达惠州不久后他便发现惠州城四面环水民众出行不便城西丰湖虽有长桥但年久失修不能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要城东是江溪合流处原先有桥但已被废毁民众只能以小舟往来然而常因人多舟小导致覆溺于是苏轼毅然上书当时的广东提刑官陈述修桥的必要性谋划并资助兴建了两桥一堤至今仍为惠州民众提供便利

明惠景全图

苏堤与西新桥

根据苏轼提出的方案民众在惠州西湖的平湖与丰湖之中先用土石筑进两岸形成一道宽阔的石堤再用坚若铁石白蚁不敢跻的石盐木在堤间建桥并取名为西新桥桥下有六个大小不一的洞眼便于船只自由穿梭后世为纪念苏轼将长堤命名为苏堤堤上的西新桥又被称为苏公桥

西新桥足足使用了一百年至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惠州太守林复才将西新桥改为石桥后来西新桥又经历多次重修现桥是1983年修筑后的面貌

西新桥现貌

东新浮桥

1095年在苏轼的规划与帮助下惠州百姓在西枝江与东江的交汇处用40只小船相连为20舫再用锁石碇固定在江中随水涨落行人都可以从船桥上通行这便是宋代粤东江河上最早建起的浮桥东新浮桥九百多年内两岸交通就靠这一座浮桥历代修葺不废

清末广东惠州西湖东新浮桥

两桥一堤工程进行到一半时资金不足苏轼不仅捐出了皇帝御赐的犀带还向弟弟苏辙去信求助苏辙和夫人闻讯对兄长的义举激赏不已也捐出了朝廷赏赐的黄金见父母官如此慷慨惠州民众也纷纷解囊凑齐了工程款

惠州西湖苏堤全景图

据岭南科学技术史记载宋代广东建造的桥梁一是用岩石砌成的石桥二是以木为墩支撑的木桥三是用舟船贯联的浮桥而苏轼提议兴建的两桥一堤东新浮桥西新木桥与苏堤构思之新颖用料之讲究技术之成熟堪称广东桥梁史上的代表作

在儋州指凿双泉和东坡井

1097年年过六旬的苏轼被放逐到海南昌化军今海南儋州至1100年6月20日离琼在海南他共生活了近三年到达海南后苏轼在琼郡城东驿站今五公祠金粟庵暂住了十多天那时因海南淡水稀缺百姓喝的都是咸积水导致致痢疾热病层出不穷苏轼看在眼里挂在心头意欲为琼州百姓排忧解难

海南苏公祠

指凿双泉

琼山郡东众泉觱发然皆冽而不食丁丑岁六月予南迁过琼得双泉之甘于城东北隅以告其人自是汲者常满泉相去咫尺而味异庚辰岁六月十七日迁于合浦复过之太守承议郎陆公求泉上之亭名与诗名之曰泂酌

现五公祠内浮粟泉介绍

根据苏轼在泂酌亭并叙中的记载下榻驿站的十余日内他在城墙东北角发现了两个泉眼这两个泉眼虽相距咫尺味道却大不相同其中一口泉眼泉水甘甜适合饮用他马上叫来村民并亲自指导开凿双泉从此当地人民便有了甘甜可口的泉水饮用该泉因水面经常浮现粟米状小泡而被命名为浮粟泉是五公祠内留存遗迹之一

现浮粟泉遗址

东坡井

在海南期间苏轼除了指凿双泉还耐心地教化儋州人民讲究卫生他发现儋州百井皆咸便带着学生四处勘察并在天庆观今儋州中和镇桄榔庵的西南角耗时数日挖出了一口淡水井百姓终于喝上不带咸味的井水传染病的发生也减少了水井因此得名东坡井

儋州东坡井现貌

苏轼的治水方略

苏轼在禹之所以通水之法一文中指出治河之要宜通其理而酌之以人情河水湍悍虽亦其性然非堤防激而作之其势不至如此古者河之侧无居民弃其地以为水委今也堤之而庐民其上所谓爱尺寸而忘千里也故曰堤防省而水患衰其理然也他认识到如果人类活动过度地挤占了水的活动空间那么水就会激而作之这也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理念和智慧

水患虽不可避免但苏轼认为通过努力是可以将其战胜的在钱塘六井记中他批评道余以为水者人之所甚急而旱至于井竭非岁之所常有也以其不常有而忽其所甚急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他认为治水应该未雨绸缪立足全局规划周全而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在东坡易传中苏轼对易经中关于水的特性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发挥他的治水理念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对水之特性的认知如他对风水涣的解释是世之方治饿也如大川安流而就下及其乱也溃溢四出而不可止水非乐为此盖必有逆其性者泛滥而不已逆之者必衰其性必复水将自择其所安归焉古之善治者未尝与民争而听其自择然后从而导之有了对水性的深刻认识行之于治水实践便形成了苏轼就水性而因势利导的治水方略

基于对水性的认识苏轼进一步提出水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对其加以控制利用其滟滪堆赋并序曰天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必有必然之理水虽有千变万化的形态但通过人的意识是可以加以认识归纳的只要人们弄清水的规律就可以利用水造福于民而这种利民为本的思想也为他在水利方面的成就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治水评价

纵观苏轼一生虽宦海浮沉却始终心系百姓不仅留下了滋养人们心灵的文学艺术创作还留下了许多造福百姓的水利工程和著述永远值得世人敬仰和怀念

儋州东坡书院雕像

苏轼自密徙徐是岁河决曹村汇于城下筑东南长堤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従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宋苏辙东坡治水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元脱脱阿鲁图宋史苏轼传

徐州太守苏长公夜呼禁卒登城墉一身未足捍大患岂无木栅兼竹笼戏马台旁二十里有堤横亘长如虹自公去后五百载水流有尽恩无穷

明吴宽赋黄楼送李贞伯

我简直不由得要说苏东坡是火命因为他一生不是治水就是救旱不管身在何处不是忧愁全城镇的用水就是担心运河和水井的开凿

林语堂苏东坡传

来源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