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大略的唐太宗为继承人煞费苦心。唐太宗有十四个儿子,与长孙皇后所生的共有三子,他们是:太子李承乾(长子)天资优秀,以聪敏闻名。曾多次居京监国,表现出色。魏王李泰(次子)几乎继承了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所有优点,甚得父皇喜爱。晋王李治(三子)宽仁孝友,淑质惠和。
太子李承乾虽有很多优点,但唐太宗最后还是废掉了他,原因是:他宴游无度,嬖爱一个太常乐人(同性恋),弄至满城风雨。喜好胡人风俗与战阵厮杀,习突厥语言,穿突厥衣装。舍华慕夷,并示意登基后要做突厥酋长的部下。亲近小人,贤者避而远之。因为以上三点,唐太宗对李承乾极度失望而意欲改立他人。李承乾知道后竟发动政变,决定迫父皇退位。政变被太宗轻易的压了下来。李承乾则被贬为庶人。
太宗本想立李泰为太子,因为他在众儿子中跟自己最为相似。可惜,他的凶险之心实昭然若揭。李泰曾不只一次想谋害李承乾,加上他得不到魏征、褚遂良等大臣支持,遂令太宗难以下诏策立。
同时,太宗考虑到如果让李泰当上皇帝,他必然会对李承乾狠下毒手,而太宗不想再有流血事件发生。在这重要关头,大家都想起了三皇子李治。他既宽仁,亦受大臣欢迎,是个合适人选。当然,太宗希望江山可以交给一个才德兼备之人,但无奈此际只有从「才」与「德」之间作出取舍。太宗反覆斟酌,并从多方面去分析,终于决定取仁德而立李治为太子,即后来的唐高宗。
贞观十七年(643)四月,唐太宗将其第九子晋王李治立为太子,并对他严加教管。吃饭之时,他便指着饭食对李治说:「耕种田地,春种秋获,都要经过辛勤劳动。只有爱惜民力,不夺农时,才能常有饭吃」;见其乘马,便说:「马能代人步行,节省体力,如果使用得当,不尽其力,才可以常有马骑」;见其乘舟,便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百姓,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你将来就会成为君主,想想水与舟的关系,能不畏惧吗」;见其在树荫下乘凉休息,便说:「这棵树的躯干虽然弯曲,但经木匠的绳子量过以后,就可以锯成笔直的木板。作君主的虽然无道,但只要善于接受谏言,就可以成为圣明天子。」
贞观二十二年(648)正月,唐太宗将他撰写的《帝范》十二篇颁赐给太子李治,并对其谆谆告诫说:」你应当以古代的圣哲贤王为师,像我这样,是绝对不能效法的。因为如果取法于上,只能仅得其中,要是取法于中,就只能仅得其下了。我自从登极以来,所犯过失是很多的: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所有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过失,千万不要把我作榜样去效法。」
太宗并且还教训其它几个儿子说:「父亲疼爱儿子,这是人之常情,不用教导,人人自知。作儿子的能够忠孝两全,这是最好不过的。如果不听教诲,不遵礼法,必然招致杀身之祸,父亲虽然疼爱,也是无可奈何的。以前汉武帝死后,汉昭帝继位,燕王刘旦骄横跋扈,狂妄不服,霍光只下了一道诏书,就身死国除。作臣子的要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小心谨慎,千万不要学刘旦的样子。」据说,从此以后,这些龙子龙孙们都奉公守法,很少有人胡作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