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他出身于一个「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其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杜甫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人称「杜少陵」。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成都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即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之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这时正当开元盛世,他的经济状况也较好,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这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诗人从小就「好学」,七岁时已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地刻苦学习,为他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二十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十多年的「壮游」。杜甫先南游吴越(今江浙一带),后北游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游齐赵时,先后结识苏源明、高适、李白等人,并和李白结为挚友。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杜甫三十五至四十四岁,即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年)至十四年(公元755年),是他的困居长安时期。这一时期,杜甫穷困潦倒,他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献「大礼赋」三篇得唐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杜甫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的创作也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不朽诗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其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杜甫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此期流传下来的杜甫诗作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杜甫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即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是他流亡和为官时期。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唐玄宗奔蜀,肃宗即位,安史叛军到处焚掠,田园荒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陷叛军中近半年后,他冒死从长安逃到凤翔肃宗行在,被授左拾遗。但由于「见时危急」,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几近一死,后又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公元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此期流传下来的杜甫诗作200多首,大部份是杜诗中的杰作。
杜甫四十九至五十九岁,即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是他的西南飘泊时期,也是他生命的最后岁月。杜甫携家来到成都,经友人严武推荐,他做了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公元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后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公元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再度飘泊。他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在夔州住两年,公元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杜甫生活的最后两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公元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于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的一生,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并且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所以其诗歌创作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并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严谨又赋予变化,讲求炼字炼句,穷绝工巧。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他的五言古诗善于描写社会的动乱、民生的疾苦和个人的飘泊,融感事、纪行、抒怀于一炉,博大精深,无施不可,开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七言古诗长于抒写情怀,申述政见,感情豪放、沉郁,风格奇崛拗峭,如《醉时歌赠郑广文》、《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等。
他的五、七言律诗感情深厚,格调精深,功力极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怀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七律如《蜀相》、《野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诗很少能超过它们。杜甫还创作有许多五言排律和几首七言排律,对排律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绝句数量不多,但质量上乘,即景抒情,反映时事,并开绝句中议论之体,别开异径,贡献颇大,堪与唐代的绝句名家媲美。
另外,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推陈出新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其着作有《杜工部集》。
杜甫一生潦倒,其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宋以后,杜诗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研究资料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
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杜甫也被后人尊为「诗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