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迫使人们开始反思国际交往与协作的新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联盟”的构想随之出现。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十四点要求”成为后来组建国际联盟的基础。因为这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庞大组织是以一战中协约国或支持协约国的国家为基础组建而成的,所以国际联盟从成立开始就被战胜国牢牢操纵和把持着。
在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废墟上,站立着英、法、美、意、日为首的胜利者,凭借美国的强大实力本来是有足够资格和本钱入围国联常任理事国的行列的,但美国最终却拒绝加入国联。德国倒下之后,美国提出构建一个平等协商、互惠共荣的国际组织来防止以后战争的爆发,而法国却利用这个组织极力削弱德国,以确保自己在欧陆的霸权;英国则继续贯彻着行之百年的“大陆均势”政策,并利用自身在国际联盟中的地位来施加影响;至于远在东亚的日本则根本无意关心欧洲国家的恩怨,一心一意发展自己的海上力量。
战胜国之间的各怀鬼胎已经严重违反了国际联盟建设的初衷,到后来英法联手把持国联,美国国会一怒之下否决了总统加入国联的提案,导致威尔逊这个国际联盟的奠基人也气得半身不遂,不久便一命呜呼。国联成立之后确实有过一段辉煌时期,在调解地区矛盾,发起人道援助和促进卫生事业上的确发挥了十分可观的作用,但先天不足的缺陷决定了它只能在小打小闹的问题上发挥发挥作用,一旦涉及列强的要害利益就立马显得力不从心。
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国民政府寄希望于国联调停。彼时中日两国都是国联成员,但中国只是普通会员国,而日本却是常任理事国,和如今在联合国中的情形正好相反。国际联盟派出了一支庞大的调查团,在中国东北实地晃悠了许久之后得出了这样一个两不得罪的结论:日本的确是侵略者,但错在中国招惹日本,为了解决在东北的争端建议中日两国共同撤出这一地区,交由西方国家共管。
这样的结论对于中日任何一方肯定都是无法接受的,而日本做得更绝,干脆退出了国联。由此也可以看得出来国际联盟在处理大国事务上的软弱与无力,而类似的事件绝不止一起。同为常任理事国的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埃塞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亲赴国联控诉,得到的回应依然是意大利退出国联,不再理会国际联盟做出的任何决定与提议。这种情况下,国联的威信与执行力每况愈下,以至于最终也没有能够阻止二战的全面爆发。
1946年当国联最后一任主席做完谢幕演讲之后,与会代表全数赞成“国际联盟就此解散”,伴随着国联的财产和档案悉数移交联合国,这个有史以来最大的国际组织也正式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