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鞅在魏国的职位(魏王后悔没用卫鞅吗)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卫鞅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是用来形容一些人,对于自己的需要保卫的国家,使出各种手段来拯救、保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对于侠客的最高褒奖。但是这一条却有点不符合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因为这个时候的人才都是自由迁徙,比如秦国的大功臣商鞅,本是卫国人,后来在魏国学习成长,但是最后却让魏国吃了很多苦头。从秦国的角度来看,商鞅就是秦国的“侠之大者”,但是从其他的角度来看,还是有点腹黑的成分在里面,只不过这样的事情在战国稀松平常,也被称之为谋略吧。

  秦国在秦孝公时期,励精图治,为了招揽中原的人才,秦孝公不惜开出了能够开出的最优厚条件:裂土封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卫鞅来到秦国,成为秦国的改革者,强力推行法令,依然治国,从严治国,鼓励耕战,一步一步的打造理想中的秦国。当然这样的情况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而卫鞅也真实的做到了这一点,让秦国展现出了不同以往的实力。

  魏国东征,秦国也变法了好一阵,趁着魏国西部空虚,占领了大片领土,但是当魏国缓过神来,秦国依然不是大魏国的对手,被庞涓打得满地找牙。秦魏停战之后,秦魏边境还是摩擦不断,这个时候,还没有称王的魏瑩发怒了:你一个小小的秦国,我不打你,你还老是找我麻烦,活得不耐烦了吧!于是魏国集合了宋、卫、鲁、韩四国征讨秦国,争取毕其功于一役,解决掉秦国这个麻烦。

  秦孝公一听,顿时就慌了,秦国实力增长了是不假,但是魏国毕竟是长期的战国霸主,单单一个庞涓就能让秦国伤筋动骨,现在加上其他几国,这简直就是秦国的灭顶之灾。怎么办,必须想办法,而首先要商量的人,就是自己的变法大臣卫鞅。卫鞅一听,向秦孝公说:派我去魏国吧,我有办法停止这场战争。秦孝公半信半疑,只能派卫鞅出使魏国。其实卫鞅的策略很简单,就是怂恿魏瑩称王,那么一旦成功,齐国楚国还有其他诸侯就都会把矛头对向魏国,秦国的危机也就解了。

  卫鞅来到魏都,先是好好的夸奖了一番魏瑩:“大王之功大矣,令行于天下矣。今大王之所从十二诸侯,非宋、卫也,则邹、鲁、陈、蔡,此固大王之所以鞭箠使也,不足以王天下。大王不若北取燕,东伐齐,则赵必从矣;西取秦,南伐楚,则韩必从矣。大王有伐齐、楚心,而从天下之志,则王业见矣。大王不如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一番话下来,把魏瑩夸的舒舒服服的,其中意思就一个:您要是不称王,天理不容啊!

  魏瑩本来就是一个喜欢听好话的人,这一番夸奖下来,让魏瑩自己都觉得要是不称王简直都对不起大魏国这样的称号,对不起自己的列祖列宗!于是魏瑩立即停止了对秦国的进攻,开始建造宫殿,准备礼仪用品去了,秦国这才逃过一劫。几个月后,魏瑩自称夏王,要求其他的诸侯前来参加观礼。卫国、鲁国、宋国等小国畏惧魏国的强大,纷纷前来参与观礼,但是作为战国大国的齐国、楚国却送来了敌对的战书……

(0)
上一篇 2022年3月31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3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