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宦官专权(唐朝宦官专政)

唐初政治清明,宦官数量不多,地位也很低,只负责皇宫内的守卫和清扫等事宜,无权过问军政大事。玄宗时,这种情况发生了显着变化。开元、天宝年间,宦官激增至三千人,其中五品以上的宦官达千余人,宦官高力士尤被重用,开元末年以后,他居然可以审阅大臣送来的奏章,小事由其处理,大事才由玄宗自己裁决。诸王公主称高力士为“阿翁”,太子称其为“二兄”。此外,玄宗还委派宦官监军到藩国出使等重任。不过,此时宦官势力虽然已经抬头,但对皇帝还是惟命是从,凡事不敢擅专。

安史之乱后,宦官掌握了军权和财权,皇权开始削弱。唐朝宦官专权始于肃宗和代宗时期。肃宗就是由宦官李辅国扶持即位的,而即位后的肃宗对其十分宠信,让其掌管禁兵,并升任兵部尚书。肃宗还任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前线著名将领郭子仪和李光弼均受其节制。此外,宦官还掌握了国家财权。

从代宗开始,还以宦官二人充内枢密使,掌管机密、承宣诏旨,权力很大,他们和二护军中尉合称“四贵”。宦官有了武力作后盾,地位愈加巩固。他们有权任免将相,地方上节度使也多从禁军中招用。由于宦官掌握大权,藩镇多引为内援;宦官为了??增加自己的实力,以便控制皇帝,也多引藩镇为外援。

德宗时所设护军中尉二人、中护军二人,全以宦官充任,统率左右神策军、天威军等禁军。从此,宦官掌典禁军成为定制。

宦官擅权给整个社会带来了灾难。当皇帝不满于宦官时,宦官可以杀死并废立皇帝。唐后期的顺宗、宪宗、敬宗皇帝皆死于宦官之手,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都是由宦官拥立的。也就是说,从宪宗起到唐亡,皇帝都形同傀儡,宦官成为唐朝的实际统治者,而宰相、大臣则成为宦官的附庸,即“南衙”(外朝)成为“北司”(内朝)的附属机构。

除了宦官专权之外,由于政见与利益的分歧,朝廷中形成了不同的派系,互相对立,这就是所谓的朋党。

晚唐时期的朋党之争主要是“牛李党争”。唐朝中央的官僚主要由两种人组成,一是门荫出身,另外则是进士及第出身。依据政治倾向来说,门荫出身的多倾向于没落的门阀士族,进士出身的多倾向于与门阀对立的庶族。

唐朝每年平均中进士的不过三十人,但在官僚阶层中却居于主导地位,他们的政治地位相同,情趣相合,所以很容易结成党派。当时同榜登第的进士称同年,进士对考官称座主,考官对被他录取的进士称门生,他们之间关系密切,互相援引。士族地主一贯以阀阅自矜,尽管他们的地位已经每况愈下,但他们瞧不起庶族,仇视进士。这两种出身官员之间的明争暗斗,由来已久,其中历时最长、斗争最烈的是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之间的“牛李党争”。

牛、李开始结怨是在唐宪宗时期。808年(元和三年)制科考试时,应试的牛僧孺、李宗闵等通过对策,指斥时政,言词激烈,被主考官录取。当时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为宰相,认为他们攻击自己,因此向宪宗哭诉,并指出考试中有舞弊现象。结果考官都遭贬逐,牛僧孺等也长久不予升迁。这是牛李党争的序幕。

牛、李两党斗争的高潮是在文宗时期。两党斗争的形式是两党交替掌权,一党掌权,不问敌党有无人才,一律排斥;不问敌党政策是否可取,一律更张,完全把朋党的利益置于国家社会利益之上。朋党之争的结果是政治更加腐败。

面对牛、李两党的激烈倾轧,文宗束手无策,哀叹说:“去河朔藩镇非难,而除此朋党实难!”

宣宗之后,牛、李两党的领袖人物相继死去,这场持续长达四十年之久的朋党之争终于停息。

宦官集团在面对朋党之争时,内部也出现了分裂,但最终一致对付外朝大臣,外朝大臣也相机应变。

一些不甘心受宦官集团的支配的朝臣也曾进行革除弊政、削夺宦官权力的努力,比如顺宗时期的“永贞革新”和“二王八司马”事件以及文宗时期的“甘露之变”,但结果是相关大臣或被贬或被杀,宦官势力更加难以动摇。从此,“天下事决于被司,宰相行文书而已”。这种混乱局面一直延续到唐末。这为唐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0)
上一篇 2022年3月31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3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