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是过去我们学政治的时候经常要聊到的一句话,政治老师不断的向我们强调,历史上看到的那些热血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都只不过是经济结构的外延。真正要了解人类文明,了解人类历史,还是得回到经济基础。带着这样的思维,我们再去了解过去的历史,会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例如曾经的安史之乱。
平心而论,笔者以前也看过很多关于安史之乱的书籍,还有《百家讲坛》。例如当年的蒙曼老师就讲过安史之乱,还有《中国通史》的各位教授也进行过陈述。
从那些教授的语句中,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出当年安史之乱的可怕的政治因素与军事冲突。但是这些教授讲来讲去,似乎都在陈述政治层面的东西,例如杨国忠的混乱,安禄山的造反,还有大美女杨玉环的无心之过。很明显,过去我们的焦点都集中于政治层面,这也是节目的需要。
但其实仔细想想,我们查阅《唐书》会发现有更多的巧妙,因为安禄山事件的爆发不仅仅有政治方面的原因,更多的还有背后的经济结构的崩塌。因为我们都知道所有的人都具有趋利性,只要大家都有钱可赚,就不会有真正的野心家造反,只有整个社会出现了大量的经济利益分配的不均衡,才会导致大的规模的战争。
那么问题来了,当年的安史之乱背后到底有何经济讲究呢?
一、一切的缘起
想要了解安禄山事件的经济原因,首先得要追溯到当年的北魏时期。
众所周知,北魏时期在孝文帝期间执行“均田令”过,这一法定的出现,极大的扭转了整个北方混乱的经济结构。
因为在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北方基本上都实行的是包税制度,这种包税制度与埃及的制度有点类似,讲究的是君主分配权力给军人,军人可以抢劫来养活自己,整个国家已经不成为了国家。
但是当均田令出现以后,政府掌控了大量的无主的土地,然后把土地转让给那些积极有为的劳动力,劳动力们提供生产,提供补给,而国家给予他们土地和保证,这样促进了大家的进步。
可以说,这种制度在当时极大的缓和了北方的冲突与混乱,也成为了隋唐时代重要的经济基础。
那么,为什么这个制度会成为一切罪恶的缘起呢?这就不得不说到唐代的演变。
二、唐代的演变
等到唐帝国建立制度以后,对于曾经的均田令,唐王朝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根据史书的记载,唐王朝实行的制度是“租庸调制”,这个制度在均田令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扩张。过去政府会分配土地给人们,人们就可以提供足够的粮食,但是现在政府却强调一切都以租调为基础。
也就是说,所有的土地归政府所有,而每一个农民都只能租用政府的土地。这种租用的过程持续到一个农民的一生,当他去世以后,他只能传承20亩土地给自己的后代,而那些剩余的土地则收归中央。
老实说,这种做法比均田令要过分一些,但这也有其合理性,因为均田令时期人口少,所以可以足够分配,而到了唐代时期人口大规模增加,必须要用这种租调制度才能增加自己的收入。
但可惜的是,唐王朝做梦都没有想到这种作用,调至很快就引起了崩溃,因为它提供了一代人的积极性,却斩断了中国人的传承意识。
三、经济结构的变异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有着很传统的观念,祖宗打拼留下了什么,然后要传给后人,后人再传给后人,子子孙孙无穷也。正是在这样的传承观念之中,中国人民才会有着如此强的坚韧性,才能够度过众多的大灾难。
而唐王朝利用这样的“租庸调至”,最开始在经济凋敝的时候,极大的刺激了大家的生产欲望,但是,后来这样的生产方式与广大人民产生了很大的冲突。老百姓劳累了一辈子,结果又被政府剥削的一干二净从头开始,于是这些人开始想办法躲避缴纳赋税。
后来,这种躲避具体的表现就是逃脱“府兵制度”,紧接着逃脱赋税,甚至有的人直接隐蔽自己的户口,个个都套现。这一做法使得唐王朝的税收制度一下子降到了最低,政府无法得到足够的土地数量,而且也无法得到足够的税收。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人还逃避府兵制,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政府得不到足够的税收,土地也无法收归国有,而且军队人数越来越少。
四、经济结构所导致的军事变异
当经济结构不断失衡的时候,那么接下来在军事领域必然会产生巨大的波及。我们都知道之前凭租庸调制,一个人的一生基本上和政府被绑在一起,无论是耕种土地还是帮助政府打仗,都是在政府的规划之中。
但可惜的是,由于人们得不到自己的土地需求,所以在经济上得不到满足,对于军事也自然不会支持。因此有的人宁可把自己弄的伤残躲避府兵制,而且就算无法躲避,他们在战场上也是当兵游子尽可能的逃避。
当然了,可能很多人会提出疑问,明明他们已经到了黑户口,为什么还不愿意为国家打仗呢?
其实答案也非常简单,有户口的人,如果发现自己立的功,那么政府会根据户籍制度来对它进行审核,到时候土地还要上交,功劳还抵不上自己现有的收益。而那些没有土地的人打仗立功,也得不到土地的奖赏,甚至都得不到足够的赏赐,所以他们也不想上战场送死。
所以,这就导致军队的战斗力急剧弱化。当军队的战斗力弱化的时候,那么必然会进一步延伸到政治领域。
五、政治领域的可怕变异
在整个经济结构的变化,其实就好像是病毒一般,刚开始侵蚀了经济结构的军事领域,然后开始蔓延在政治领域中。
按照史书记载这样的现象,其实在唐太宗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太宗皇帝与军神李靖等人进行了总管制度的调整,又是裁撤军队,又是凭借自己的政治威望避免战争,所以可以尽可能的避免国内的矛盾。
但是到了唐玄宗时期,政府没有足够的土地掌控能力,而且没有税收,更重要的是军队战斗力这么弱,政治领域就必须要做出调整。那么该如何调整呢?
这时,唐玄宗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那就是对这个已经逐渐蔓延的病毒,开始进行补丁处理,这个补丁就是大名鼎鼎的藩镇割据。
没错,唐玄宗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利用手握重兵的藩镇割据,去掌控地方捞取资金。
其实这转了半天,又回到了最开始的包税制度,从北魏孝文帝时期艰难走出来的秩序,居然又回到了混乱之中。这些军人开始大规模的领取财物,上交一半给中央,然后自己扩张。虽然唐玄宗获得了足够的利益,但是他没有想到却在地方上养肥了一大批恶棍。
那么,这么做又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答案非常简单,藩镇割据,安禄山的叛乱就开始了。
小结
所以,总结整个安史之乱的事件,我们会发现,政治上的原因其实只是一个具体的冲突表现,而经济方面的原因才是重点。这一切的一切开始于当年的均田令,然后又回到了最开始的混乱。如果要说这件事情谁有错的话,个人觉得应该大家都没有错,只是说大家在探索的路上都没有找到合适的配套土地制度。当年均田令之所以适用于北魏,就是因为战乱之后人口少,而后来的唐朝实行租庸调制,那也是没有办法,因为人口增多了。等到唐玄宗时期,土地和人口矛盾越来越严重,而中央政府没钱,所以要做出调整。
因此,要说安史之乱到底是怎么乱的,个人觉得其实就是因为天下形势在变,而制度也在变,但是在变的过程中没有达到平衡,所以就导致了崩塌。因此还是那句话,稳住了经济就稳住了天下,经济制度不稳,而且无法作出适当的调整,必然导致天下大乱,这是一个血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