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群雄蜂起,英雄辈出,人才济济;出将入相,好不热闹。三国之中,曹操和孙权,都比刘备兵多将广,势大力强。但在历史上,在广大人民的心目中,却独尊刘备,赞誉不绝。历史把德馨、尊崇和钦仰之情,专向刘备倾倒。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人民的选择。
刘备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让我们来重读《三国志-先主传》(并参考裴松之有关注文)吧。
先主姓刘,名备,宇玄德,涿都涿县人,是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刘备少年时,父亲就去世了。与母亲靠卖草鞋、织席为生。他家院舍东南角的篱笆边上,有棵桑树,长的有五丈多高。远远望去,繁茂的枝叶,就像车盖一般,来往的人都觉得这棵树很奇特,实不寻常。有人就说:“这是要出贵人的征兆。”
刘备喜欢喜骑马、听音乐;身高六尺五寸,双手下垂,长过膝盖,眼睛往后看,可以看到自己的耳朵;少言寡语,不爱出风头,喜怒不露于色;喜欢结交豪杰侠士。通情达理,办事公平,年轻人都争相归附于他。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等,积累有千金的资产,往来于涿郡贩马,见了刘备,觉得他与众不同,就给了他很多钱财。他用这些钱财,招集了很多人马。
东汉末年,宦官和外戚这两个最腐朽的政治集团兵戎相见,京师一片恐怖和血腥。董卓带着他的凉州兵,踏上了京师的土地。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帷幕,就这样拉开了。
曹操、袁绍、孙策……他们在关中、中原、长江流域角逐争雄,都企图在历史的舞台上,演出威武雄壮的戏剧。一时间金戈铁马,烽烟滚滚,蜀汉先主刘备,怀着讨伐暴虐、匡复汉室的壮志,利用各军阀之间的矛盾,历尽坎坷,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
少年时代的刘备,就能博得年轻人的信任,很多年轻人愿意和他相交。看来,刘备后来能为众多贤士,甚至包括像诸葛亮这样出类拔萃的贤士的拥戴,绝非偶然。说到底,这是因为他具有人格魅力,这是一种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来自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崇高的人格力量的结合,是长期在风风雨雨、艰难困苦中砥砺自己的人格的结果。请看以下的几则故事,就清楚了。
一、当机立断,不惜弃官
汉灵帝末年,黄巾军起来造反,各州郡都组织起反击的队伍。刘备率领他的部属,跟随校尉邹靖,在讨伐黄巾军的战斗中,颇有功劳,被任命为安喜尉。当时,有个上官督邮(官名),他是郡太守的重要属吏,兼管讼狱捕亡。这个人一贯蛮横凶恶,贪贿无耻。人们都很痛恨他,但对他无可奈何。
有一次,他因公事到安喜县来,刘备去求见他,但是这个督邮称病,不肯见刘备。一天,刘备做好了准备,不经他的手下人通报,直接闯进去,把督邮捆住,打了二百杖,解下自己掌管的官印,系在督邮的颈上,将他绑在栓马的柱子上,弃官逃走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决不在上司面前胁肩谄笑的官迷,而是一个善恶分明,当机立断,不为一官半职所累的人。可想而知,刘备确实为当地百姓,出了一口恶气,因而受到百姓的好评。
二、深得人心,转危为安
大将军何进,派遣都尉毋丘毅到丹杨招兵。刘备与他一起走,到下邳时遇上了贼兵。他拚命作战有功.被任命为下密县的县丞。但他又放弃了这个官职。他后来做高唐县尉,升迁为县令,被贼军打败攻破,投奔到中郎将公孙瓒那里。公孙瓒上表举荐刘备为别部司马,派他与青州刺史田楷,去抵御冀州牧袁绍,屡立战功,因而让他暂时代理平原县令,后来兼任平原相。
郡中有个人叫刘平,一向看不起刘备,认为在刘备的管辖下是耻辱,就派人去刺杀刘备。
刘备不知情,款待刺客十分热情周到。那个刺客早就听说刘备为人仁厚,今遇之,觉得果然名不虚传。便不忍心杀害刘备,就将此事向刘备说明后,走了。先主就是这样地深得人心,化险为夷。
在《左传》中,钥鹿(人名)宁愿自己死.也不愿意刺杀“不忘恭敬”的“民之主”赵盾。赵盾凭借自己人格的力量,远避了祸患。刘备也像赵盾一样,凭借他的仁厚,而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三、临难怀仁
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丸。刘备劝说刘表乘虚袭击许都,刘表没有采用。曹操南征刘表,刚好遇上刘表死了,他的儿子刘琮继位,派使者向曹操求降。先主驻守在樊城,不知道曹操的军队突然到了。曹军到了宛城,他才听到消患,于是率领他的部众撤离,经过襄阳的时候,诸葛亮劝说刘备攻打刘琮,可以占领荆州。先主说:“我不忍心。”就停住马呼喊刘琮。刘琮惧怕得不能站起来,刘琮的左右以及荆州的百姓,多数都归附先主刘备。等到了当阳,有十多万人,几千辆辎重.一天只能行走十多里路,另派关羽乘坐几百艘船,叫他到江陵会合。
有人对先主说;“应该快速行动,保住江陵,现在你虽然拥有很多人,但披戴铠甲的人却很少,假如曹操的军队打来,凭什么来抵抗他?”刘备说:“凡成就大业者,必定以人作为根本,如今这么多人归附于我,我怎忍心抛弃他们而去呢!”
仁者刘备,冒着绝大危险,而不弃民!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里,孔子强调的是贯穿儒家伦理的重要原则——仁。在孔子眼中,“仁”是一切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是衡量善恶的最高尺度。
这或许是后人称道刘备的关键之所在。
四、天祐仁者
曹操认为江陵屯有军需物资,怕被先主占据,就放弃辎重车辆,轻装赶到襄阳。听说先主已经过去,曹操率领五千精锐骑兵,急忙追赶先主,一日一夜行程三百多里,在当阳的长板追上了。先主丢下妻子儿女,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几十人骑马逃跑,曹操俘获了大量的人马和辎重。先主抄近路斜行奔向汉津,刚好与关羽的船队相会,得以渡过河水,遇见刘表的长子江夏太守刘琦带领一万多人,与先主一起到夏口。先主派遣诸葛亮亲自去和孙权结盟。孙权派遣周瑜、程普等带领几万水军,与先主并力作战,与曹操在赤壁交战,大败曹军,焚烧了他们的船只。先主和东吴的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这时又发生了流行病,曹军中的北方人病死很多,曹操只得率领大部队撤还。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唐代诗人杜牧,就这样咏叹了赤壁之战那已逝的岁月。这回肠荡气的咏叹,留下了历史的启迪:建立一番功业,非得一定的条件不可。在杜牧看未,没有骤然而来的东南风,周郎便无能为力。这或许是一种传统的看法吧。
我们并不否认在鸡蛋孵化为小鸡的过程中,温度的重要;但我们更看重鸡蛋这一主观因素。曹操内部不稳,水军力量薄弱,战术上的失误,尤其是曹操的急功近利,骄傲轻敌……
这一切,难道不是曹操兵败的重要原因吗?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人和”感动着“天时”,驾驭著“地利”。即便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天时”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也不可忽略其中潜藏的“人和”的因素。人与仁同音,人本来就应该有仁德。刘备正是宽厚的仁者!
天祐仁者!
五、病沉托孤,感天动地
后来,先主刘备病情沉重。把太子的事,托付给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辅助诸葛亮。夏季四月癸巳,先主在永安宫去世,时年六十三岁。
诸葛亮上书对后主说:“我们俯伏思念大行皇帝施行仁义,树立恩德,恩泽覆盖无边,可是他久病卧床不起,这个月二十四日突然辞世,众臣妻妾放声痛哭。如同死去了父母。回头看遗诏,国家大事就落在太子肩上。太子你的动作举止要适度;群臣百官表示哀悼,满三日就除去丧服,到葬期再按照礼规行事;那些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县长,三天就去除丧服。臣诸葛亮亲自接受遗命训诫,惧怕神灵,不敢违背先主遗命。臣请求向天下宣布执行。”
五月,先主的灵柩从永安运回成都,谥号为昭烈皇帝。秋季,八月,安葬在惠陵。
刘备临死前,遗诏教育后主说:“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同时,对诸葛亮讲:“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后主)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教诸葛亮自任国君)!”
永宫中,生命垂危的刘备,含泪托孤的肺腑之言,感人至深。陈寿评谓:“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不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