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琦(1008—1075),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出身世宦之家,父韩国华累官至右谏议大夫。韩琦3岁父母去世,由诸兄扶养,“既长,能自立,有大志气。端重寡言,不好嬉弄。性纯一,无邪曲,学问过人”,乃北宋政治家、名将,终年67岁,后遗作编为《安阳集》。
韩琦一生,历任三朝。在他的仕途生涯中,无论在朝中为相,或在地方任职,都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平时,更是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
为相十载,提拔贤才
康定元年(1040年),韩琦官陕西帅臣,当时边区民有歌唱:“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他与范仲淹一起抗御西夏,时称“韩范”。
庆历三年(1043年),韩琦官枢密副使。韩琦、富弼等人积极参与由范仲淹主持的政治改革,即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进士及第,不久就给枢密使韩琦写信,希望得到他的提携,这封信也就是后来著名的《上枢密韩太尉书》。
公元1058年6月,宋仁宗拜韩琦为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自此,韩琦开始了为时十年的宰相生涯。韩琦“相三朝,立二帝”,与富弼齐名,号称贤相。
韩琦在朝期间,还非常重视选拔和爱护人才,他认为大臣的进退,“实系天下利害”,曾提拔和举荐过许多贤良俊士,如苏洵、欧阳修和苏轼、狄青等,都曾得到韩琦的赏识和重用。
勤政爱民,自律仁厚
庆历新政失败后,韩琦于庆历五年(1045年)被贬出朝,先后在扬州等地作官,前后长达11年。被贬之初,韩琦内心十分苦恼,为此,他常叹息“直道之难行”。尽管心情苦闷,但韩琦并没因此颓废而丧失信心,一样尽忠职守,爱护百姓。
皇佑三年(1051年),定州发水灾,庄稼欠收,因韩琦救灾及时,措施得力,结果“活饥民人数百万”。
此外,韩琦性情深厚纯朴,心胸宽广,待人宽宏大量,人们尊称“韩公”。他曾经说:“欲成大节,不免小忍。”以下是几个为后人所知的小故事。
韩琦镇守相州时,因为祭孔而在外地住宿。不料,遇盗贼拿刀要胁取他项上人头献给外族。韩琦不但将桌上财务给他,也不畏惧的伸出脖子,盗贼见状行礼说:“我听说您的气量很大,所以来试试您。桌子上的东西承蒙您送给了我,希望您不要将此事泄露出去。”韩琦结果真的没有告诉别人。后来,这个盗贼因为他事触法被判死罪,行刑前这件事说了出来。他说:“我担心我死了之后,韩琦的德行不为人所知。”
韩琦率军在定州时,晚上写信,叫一个士兵拿着蜡烛站在他身旁照明。士兵一不留神,蜡烛烧到了韩琦的鬓发,韩琦立即用衣袖把火拂灭继续写信。等回头一看,发现旁边拿蜡烛的人已经换了。他怕主管的官吏惩罚那个士兵,急忙把他叫来,说:“不要换掉他,他现在已经懂得如何举烛了。”军中的官兵都十分佩服韩琦的度量。
还有一回,韩琦驻守大名府时,有人献给他两只宝贵的玉杯,为绝世珍宝。韩琦用白金酬谢了献杯的人。他对玉杯十分喜爱,一天,韩琦准备用这两只玉杯装酒招待客人,一位侍吏不小心撞倒了桌子,两只玉杯都摔碎了。客人们都很吃惊,那位侍吏也伏在地上等候惩罚。韩琦脸色不变,笑着说:“任何物质的存亡都是有规律的。”并对那位侍吏说:“你非故意的,有什么过错呢?”客人们都对韩琦宽厚的德行和度量佩服不已。
韩琦度量过人,生性纯朴宽厚,他虽位高功厥,却从没见他为此高兴;他面临祸害,身处危险边缘,也不见他担忧。他神情平和,从未因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平生讲话不作伪饰。他处事,无论是在朝与群臣讲话,还是在家中休息,都是要求自己,语出于真诚,表里一致。
有人跟随韩琦几十年了,记录下韩琦的言行,相互反复比较研究,发现他言行十分一致,没有不相应的地方,堪称一代贤臣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