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刘邦和雍齿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导语:秦末时代,天下大乱,刘邦于乱世中崛起。四年称汉王,后四年取天下,凡八年,从一介草民成长为大汉开国皇帝。而同为平民皇帝的朱元璋却打了16年,才取得天下。刘邦之所以如此迅速打下江山,与他善于用人分不开。围绕在刘邦周围大约有六类势力,而雍齿属于其中“丰沛豪强”代表。故此,刘邦为稳定局势,即便再讨厌雍齿,也不得不封他为侯。
一、刘邦是大汉集团的“董事长”,而并非“占100%股权的实际控制人”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事实,那就是对于大汉帝国而言,刘邦是集团董事长,并非占有100%股权的实际控制人。刘邦作为皇帝是集团的领头人,他的主要任务是选人用人并平衡好各方势力。类似于现在香港社团的“话事人”,虽然是名义上的老大,但其实底下各有山头。
大汉没有像西楚一样,直接搞西周那一套的分封制度。虽然刘邦早期分了一些异姓王,但后期还是一一翦除了。所以,刘邦所统治时期,他领导的大汉集团是介于高度中央集权与松散分封制度之间的过渡状态。之所以说大汉是这种状态,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 秦末礼崩乐坏,缺乏社会典章制度,对于中央集权的认同度不高。
陈胜吴广在起义之时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这种方式为自己起义造势十分恰当。当时西周的分封制度已经被秦始皇抛弃,国家实行郡县体制也不过十几年,尚未取得普遍认同。可以说,在当时人们心里,对于大一统国家的概念十分模糊。没有典章制度的乱世,当然是“以武力相雄长”。其中,最能体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莫过于淮南王英布。英布也叫黥布,是一个脸上被刺过字的犯人,曾经当过盗贼。就是这样一个人,因为勇武被项羽重用封为九江王,后被刘邦拉拢封为淮南王。
这种社会结构下,没有人会在意什么是社会制度,应该按照什么样的规矩行事。对于刘邦来说,在取得天下后,依然面临这种情况,中央政府权威不够,地方和朝堂瓜分皇权。于是,刘邦开始翦除异姓王,也对朝中大臣(如萧何)不断打压。所以,刘邦这个皇帝,没有后世帝王的权力大,能随心所欲做的事情很少。
第二、刘邦出身低微,从一开始就依赖外部力量,缺乏真正属于自己的核心班底。
刘邦并不是贵族出身,自始就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力量,与此类似的还有朱元璋。但朱元璋天赋异禀,是军事天才,这一点比刘邦强太多。由于先天不足,这两位皇帝在取得天下过程中,与诸大臣类似于“合伙人”的关系。天下大定之后,为了扭转这种关系,他们对于功臣都极尽猜忌与打压。相反,大唐皇族本身就是关陇贵族集团,宗族势力强大。逐鹿天下过程中,不断陆续加入的势力都是李唐的“打工仔”,对于王朝的威胁很小。
基于刘邦的出身,导致在他统治的时期,对于功臣集团十分忌惮,采取了既奖赏又打击的策略,但更多的是对功臣集团不断的妥协。刘邦的这种无可奈何体现最淋漓尽致的是“白马之盟”。刘邦生前无法撼动吕氏集团,临驾崩前预感吕氏之乱。于是,他以一种近乎恳请的态度与大臣订立“非刘姓不王”的誓言。相比之下,朱元璋就幸运得多。
二、刘邦旗下的六大势力集团
自刘邦芒砀山起兵始,就得到了吕氏家族的大力支持。之后他当沛公,丰沛地方势力不断加入。随后封汉王,外来之臣也纷纷效力。最后天下大定之后,刘氏宗族得到大肆封赏。
刘氏宗族:这一股势力在刘邦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并没有贡献什么力量。反而是在取得天下后,被刘邦用来对抗其他势力。刘邦将自己的兄弟子侄基本都封了王侯,二哥刘仲被封为代王;弟弟刘交被封为楚王;儿子刘肥、刘如意、刘恒、刘长被封为齐王、赵王、代王、淮南王。侄子刘濞被封为吴王。
吕氏家族:刘邦还是地痞无奈的时候攀上了吕氏的高枝,不然哪有资本进行芒砀山起义。可惜的是,由于后来的诸吕之乱,史书上将吕氏事迹基本都删干净了。即便如此,也能从一鳞半爪中找到蛛丝马迹。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刘邦要废除刘盈太子的时候,吕后让自己的哥哥吕泽问计于张良。以张良的精明,一开始是不想参与立储之争的,但是吕泽居然非逼着张良出主意。由此可见吕氏的势力之大。
丰沛兄弟:这一类人是与刘邦身份一样的底层,以卢绾、樊哙、周勃为代表。其中,刘邦跟卢绾最为亲近,是丰沛三大势力中,唯一异姓封王的人。
丰沛官吏:这一类人主要是当时丰沛官吏的官吏,他们的社会地位比刘邦高。这类人以萧何、曹参、夏侯婴为代表。
丰沛豪强:这一类人是丰沛当地的豪族,比丰沛官吏以及刘邦的社会地位都要高。这类人一开始是瞧不起刘邦的,之随着刘邦势力逐步壮大,才慢慢开始归服。这类人以王陵和雍齿为代表。
其他投奔之人:这一类人主要为了建功立业归于刘邦帐下,或是刘邦为局势需要主动笼络的势力。如张良、陈平、韩信以及其他异姓王等。
以上大概是围绕在刘邦身边的六大势力。在刘邦心里,最忌惮的莫过于最后一类中的异姓王,最信任的莫过于刘氏宗族。对于其他势力,采取平衡之术基本能够驾驭。
三、雍齿其人其事
(一)雍齿是刘邦老家的地方豪族,瞧不起底层的刘邦
上面说到了刘邦身边的六大势力,其中雍齿就属于丰沛豪族代表。雍齿的事迹在史书中的记载比较丰富。《史记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
(汁方侯雍齿),以赵将前三年从定诸侯。侯,二千五百户,功比平定侯。齿故沛豪,有力,与上有郤,故晚从。
雍齿是“沛豪”,即沛县豪族,之前以赵国将领的身份参与秦末乱战,与高祖刘邦有仇怨,很晚才归服大汉。从出身上来看,雍齿是刘邦老家的豪族。自然对于刘邦这种底层人士打心眼里看不上。刘邦当沛公之后,让雍齿守备家乡丰邑,这未必没有拉拢之意。且雍齿如果在丰邑没有威望,也担当此重任。但之后魏国攻打丰邑,雍齿在魏国许诺封侯之下,立马背叛了刘邦。《史记 高祖本纪》记载:
陈王使魏人周市略地。周市使人谓雍齿曰:“丰,故梁徙也。今魏地已定者数十城。齿今下魏,魏以齿为侯守丰。不下,且屠丰。”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及魏招之,即反为魏守丰。
陈王命周市攻打丰邑,周市遣人对雍齿说:“丰邑本来就是魏国故地,现在魏国已经攻打了数十城池。如果你归顺魏国,就封你为侯,如果你不归顺,我就屠城”。在这种威逼利诱之下,雍齿毫不犹豫选择背叛本就瞧不起的刘邦,向魏国投降。
这里有意思的是,史书上没有记载雍齿背叛刘邦之时,丰邑内部的反对声音。这就说明雍齿的背叛十分顺利,能够代表丰邑的民意。这就更加证明雍齿是当地豪族,拥有比刘邦更高的声望。这也能说明,雍齿瞧不上刘邦的原因。
雍齿和丰邑的这次背叛让刘邦极其恼火,以至于多年之后仍念念不忘。在刘邦临死前一年,他路过沛县和丰邑,与父老乡亲欢歌畅饮十数天。临走前,刘邦免了沛县永世的税赋。当时有族老提出,也应该免了丰邑的税赋。刘邦说道:“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在族老们再三请求之下,刘邦最终还是免了丰邑永世的税赋。
(二)雍齿与王陵均为丰沛豪族,结成了战略联盟,自成一方势力
《史记 陈丞相世家》记载:
王陵者,故沛人,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陵少文,任气,好直言。及高祖起沛,入至咸阳,陵亦自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及汉王之还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
这里提到了王陵的身份。王陵是沛县豪族,刘邦还是底层的时候,认王陵当过大哥。后来刘邦以沛公身份起兵时,王陵也拉起了一帮队伍,并且不肯归顺刘邦。直到刘邦开始攻打项羽,王陵看到天下大势归属刘邦,才带兵归顺。
所以,王陵是比雍齿更加豪的豪族,自身势力很强大,根本不理会刘邦。并且,王陵与同为豪族的雍齿关系很好。《史记 陈丞相世家》记载:
(王陵)以善雍齿,雍齿,高帝之仇,而陵本无意从高帝,以故晚封,为安国侯。
这里是说王陵“善”雍齿,意思就是跟雍齿关系很好。即便,王陵知道雍齿与刘邦有仇,依然亲近雍齿。而这里再一次强调了王陵本来没有归顺刘邦的想法。所以,对于王陵来说,雍齿才是跟他同一个阶层的人,即便刘邦当上了皇帝,也不过是个地痞。
四、刘邦封雍齿侯的无奈选择
上文分析道,刘邦本身出身低微,起义之初就只能依靠外部力量,跟群臣更多是一种“合伙人”的关系。而雍齿出身丰沛豪族,与同为豪族的王陵交好,在刘邦旗下,自成一方势力。
对于刘邦来说,给雍齿封侯,有以下两方面的考虑:
第一、安抚丰沛豪族势力的心,以防他们造反。雍齿作为豪强对刘邦来说是必须要拉拢的。刘邦并非妇人之仁,他杀伐果断。还记得太史公描述鸿门宴时,说刘邦返回军营后立杀“曹无伤”。如果不是雍齿有不能杀的理由,我实在想不出刘邦不杀雍齿的原因所在。刘邦称帝后首要的政治任务是翦除威胁最大的异姓王,所以对于其他五个势力,刘邦都要以稳定和拉拢为主要安抚手段。因此,封雍齿为侯的理由就十分充分了,这是一种稳定丰沛豪族的手段。
第二、正如张良所说,给各个功臣打个样。连皇帝讨厌的雍齿都被封侯了,那么皇帝喜欢的那些功臣肯定就有比较好的奖赏,这样就能平息部分功臣对于奖赏的议论和不满。这种显示帝王海纳百川胸怀的做法,的确可圈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