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时创设的科举制度,经过唐朝的弘扬,已成为选拔人才的最重要方法和途径。然而,科举制度本身,仍存在着缺点和弊端。宋太祖十分重视人才。他为了更好的选拔人才,实行了殿试制和保任制,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制度。
殿试,即皇帝本人主持考试。早在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曾举行过一次殿试。此后三百年间,这种办法似乎已停止实行。
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又开始举行殿试,据《渑水燕谈录》卷六等书记载:有一次,在进士及第考试过后不久,落第举子徐士廉等人,发现考官李昉,在录取考生时营私舞弊,取舍不当,便猛敲登闻鼓,上告到皇帝那里。于是,宋太祖便十分认真,亲自出题,并在讲武殿叫举子们重新考试。此后,在每届进士考试后,他都要亲自进行复试,使殿试成为定制。经过皇帝录取的进士,便都称为「天子门生」。另外,宋太祖经派人调查后,将连考15场不中的司马浦等106人,特赐「本科出身」,以资鼓励。宋太祖的这些做法,在改进和发展科举制度方面,取得了成效。
宋太祖还吸取北魏时曾一度试行过的保举办法,并将它发展为保任制。它的基本的内容是:一、凡中央和地方大臣,均应该向朝廷荐举人才;二、荐举范围不受限制,甚至可以保荐自己的亲朋;三、被保荐者如果确实是干才,在治国安邦诸方面做出成绩,那么,保举者本人也可得到升迁和奖励。反之,则连坐受罚;四、保举时,保举者本人必须在举状书上,详细写明被保举者的各项条件,以及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最后署名画押。这项保举责任制,虽然不是宋太祖的发明创造,但它以诏令的形式颁布,对于选拔人才的工作,无异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改变了过去滥举和私选的流弊,保证了人才的正确选拔和储备。有一次,宋右祖在讲武殿上,亲自考问了200百多名被保举的人,结果发现他们学识平常,名不符实,多非干练之才,便不予录用,并对保举者严加斥责,做到了宁缺勿滥,保证了人才的质量。
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时,曾对宋太祖的人才选拔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宋太祖聪明豁达,知人善任,擢用英俊,不问资历。」
宋太祖考察内外官员有一材一行可取者,都暗中记录下来。每遇一官缺,就按考察记录,选拔补用,做到天下无遗材,鼓励人人思念为国效力。
宋太祖所实行的殿试和保任制,使我国历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得到了发展和进一步完善,在我国人才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