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王阳明,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被称为儒学“第一完人”,他的心学是明代中期以后最有影响力的儒家学派。从理论渊源来看,王阳明的心学继承了先秦儒学和宋代理学思想,汲取了孟子的“心”思、禅宗的“心”境和陆九渊的“心”本思想,这些。
孟子的“心”思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将“心 ”与治理国家联系起来,指的是百姓对君王的拥戴之心,比如“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另一方面,心也表现为对正义、公正、善意的追求,比如“仁心”。王阳明汲取了孟子“心”思学说中的后一种,即“心”之良善,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包含在其中,“心”即包含了“良知”,熊十力曾评价“儒者之学,唯有阳明善承孟子。”另外,王阳明早年钻研佛学,受到了禅宗“明心见心见性”的阐发,这一“明心见性”也影响到了他的心学。王阳明看到了陆九渊“本心”与程朱理学的分歧点,因而结合了陆九渊的“心”学和朱熹的“理”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心”学体系。
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偏重于对心体的阐发,强调的是良知的真诚,在孟子“心以言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心即理也”,在王阳明看来,“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理”即在于心中,凸显的是“心”的作用和地位。此外,王阳明还倡导“学贵得之心”,也就是说,王阳明主张通过个体内在的良知来认识世界、感悟世界,并藉此作出道德抉择,这就冲破了程朱理学的束缚作用,倡导个人的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带动了明中晚期的个性解放思潮。王阳明主张本体与工夫的统一,他的“致良知”便是最好的反映,“良知”被赋予了本体的意义,“致”可理解为是后天的工夫,也就是说良知为人们的道德追求提供了内在根据,但要完全呈现出来还需要借助后天的工夫。
不过,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还是侧重于内在的反省,忽视了对外向性的认知,也就是轻视了知识的学习,因而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批评。因而在明中后期兴起了王学修正运动,对王学进行修正和反思,因而催生出了“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