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戊戌变法和慈禧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导语:众所周知,慈禧太后杀害戊戌六君子,标志着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因此,大多学者都认为,慈禧是戊戌变法最大的阻碍,也是造成变法失败的罪魁祸首,事实真的如此吗?慈禧名叶赫那拉氏,是大清王朝咸丰皇帝的妃子,慈禧一生玩弄学术,通过发动政变,夺取大清王朝的最高统治权,实行垂帘听政辅佐幼帝。
在她统治期间,列强先后发动了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侵华规模一次比一次扩大。清朝后期签订的大部分不平等条约,都是在她统治期间签订的,因此,她被标上了昏庸无能、阴险残忍、目光短浅、缺乏远见等标签。
大清王朝后期的内忧外患都被归罪于她的统治腐朽,慈禧固然有她骄奢淫逸的一面,但是剖析历史,维新变法(戊戌变法)真的是被慈禧扼杀了吗?维新变法失败究竟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一、变法理论有所欠缺。
从政治上来说,维新派提出的一系列变法理论不够成熟,缺乏法律保障,在从上往下推行的过程中难以具体推行。光绪帝共发布变法召令一百八十多条,涉及广泛,不够具体,维新派没有从大清王朝的具体国情出发,只是寄希望于模仿和借鉴外国,维新派尤其推崇日本的明治维新,并对日本的首相伊藤博文寄予厚望。
伊藤博文在日本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他曾中肯地指出中国冗官冗员多造成积贫积弱的困境,因此维新派裁撤部分衙门和中央机构,裁撤之后,这些”下岗”的官员如何安置,清政府却没有出台具体的安抚措施。
当时的官员除了少数是八旗子弟通过荫补袭位外,大部分都是经过几十载寒窗苦读才做官的,裁撤部分政府机构后,这些”下岗”官僚无不痛恨变法,指责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贼人。
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瓜分中国,伊藤博文来华之时,日俄正在抢夺中国东北地区,伊藤博文的首要目的是想借中国变法之机将清政府变成日本的傀儡政府。伊藤博文一旦得到重用,将会使大清政权拱手让人。
二、缺乏金钱的支持。
从经济上来说,由于维新变法缺乏经济保障,康、梁等维新派竟然提出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边疆地区,以换取变法所用的资金。在《日本变政考》一书中,更是赤裸裸地指出将新疆卖给俄国,将西藏卖给英国,以换取资金并取得英、俄对变法的支持。这种提议,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因此,国民对维新变法的反对声此起彼伏。
三、引起了社会矛盾。
在个人感情方面,可以从下层百姓和上层统治者两个阶层来分析。对下层百姓来说,维新派将部分祠堂和庙宇改为学堂,虽然出发点较好,但是占用祠堂,伤害人们祖宗为大的宗族思想;占用庙宇,不尊重人们的宗教信仰,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清朝后期,外部列强入侵,内部农民起义,赋税加重,为了缓解经济困顿带来的痛苦,人们需要有宗教信仰来作为精神支柱。占用祠堂和寺庙作为学堂的措施,如果没有及时安抚百姓情绪,将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对上层统治者来说,大清王朝的权力中心是一片漩涡,掌权人物思想不统一,内部分裂,为了铲除变法阻碍,维新派同光绪帝密软禁慈禧太后,这对慈禧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
首先,慈禧太后将光绪扶养成人,是名义上的母子关系,母子公开夺权,将会成为大清王朝的笑柄,这对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无疑是雪上加霜。其次,实权掌握在慈禧手中,维新派图谋铲除慈禧以推动变法进展,只是自不量力。
慈禧察觉危险后行动迅速,1898年9月20日接到密报,次日立刻囚禁光绪宣布训政,下令捕杀维新派核心人士,维新运动宣告破产,此时的维新派还没有从事故中反应过来,杨深秀竟然不知躲藏,还在就慈禧罢黜光绪一事准备上书问清缘由。
总结:由此来看,维新变法运动政治上缺乏成熟系统的理论指导,贯彻不具体,部分变法措施不切实际,一味寄希望于外人指导,缺乏可信度;经济上缺乏财力支持,维新派以国土换财物的办法不可取,伤害国民感情;在群众基础上,对下有损百姓利益,对上未获得最高权力掌握者坚定支持,因此,变法失败是必然的,慈禧太后的行为只是变法失败的催化剂,但不是真正导致失败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