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想跟大家交流的是从音变构词的角度来解读几篇古诗文名篇中的语句
音变构词及其分类
所谓的音变构词是指利用语言中音素的改变构造意义有联系的新词的一种构词手段其中构成新词的那个词叫原始词由原始词滋生出来的那个词叫滋生词原始词和滋生词合起来叫配对词
判定一对词是否属于音变构词有几个条件1语音上两个词读音相近或者属于可以通转的范围2语义上两个词意义上必须有引申发展关系3能够找出其中一个词是基式即原始词另一个是派生形式即滋生词
根据原始词和滋生词语音上的变化可以分四类
1变声构词通过基础词音节中声母的变化构造意义有联系的新词例如臭尺救切上古昌母幽部去声义为气味许救切上古晓母幽部去声义为用鼻子嗅气味又比如畜丑六切上古透母觉部短入义为积蓄财物许竹切上古晓母觉部短入义为用聚积的财物畜养人朝陟遥切上古端母宵部平声早晨潮直遥切上古定母宵部平声早上涨的潮水以上这些配对词的韵母和声调都相同只是声母有别
2变韵构词通过基础词音节中韵母的变化构造意义有联系的新词例如行户庚切二等字上古阳部平声义为道路胡郎切一等字上古阳部平声义为行列又例如獲胡麦切二等字上古铎部短入指猎获穫胡郭切一等字上古铎部短入义为收割谷物再比如谋莫浮切三等字上古之部平声指的是谋划商量办法媒莫杯切一等字上古之部平声义为说合婚姻的人这些配对词的声母和声调都相同只是韵母有别
3变调构词通过基础词音节中声调的变化构造意义有联系的新词例如文平声义为花纹去声义为文饰又例如研平声义为研磨砚去声义为研磨的文具砚台再例如好上声义为善美好去声则表达爱好之意这些配对词的声母和韵母都相同只是声调有别
4复杂式音变构词通过音节中声韵调三要素的两种或三种要素的变化构造意义有联系的新词例如长直良切上古定母阳部平声义为两端之间距离大知丈切上古端母阳部上声则义为朝着成熟的方向长长长了这组配对词韵母相同但声母和声调有别又例如食乘力切上古船母职部短入义为食物详吏切上古邪母之部去声意思是饭这些复杂式音变构词配对词声韵调都有差别
下面我们通过举例谈一谈音变构词研究在古诗文解读中的重要意义
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胜字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之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现在许多唐诗注释本都收有这首诗关于此诗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一是胜有平声和去声两种读法在这首诗中它到底是读平声还是去声二是如果读平声诗中的胜字应该怎么理解
首先从律诗的平仄格式上讲诗中最后一句的平仄格式是平平仄仄仄平平所以此句中的胜字只能读平声不能是去声袁子让字学元元卷七古人押用之例中说后唐宋人祖此皆有押用或平押仄或仄押平胜读如升如见人忘却道胜常绝胜烟柳满皇都是也他明确指出这个胜读平声不读去声
我们再来看今天的唐诗注释对这首诗中的胜的处理情况目前只有个别注释者注明这个胜字要读平声绝大多数注释本都没有注音为什么大部分都不注音呢我推测其中原因不外两种一是知道胜在上下文中本来读平声也知道胜不能作超过胜过讲只是为了照顾今天的读音习惯把本该读平声的胜读成了去声二是不知道胜在上下文中要读平声误把胜理解为超过胜过了我们只要注意一下唐诗注释者们对绝胜烟柳满皇都所作的串讲就知道许多注释者其实不知道诗中的胜字要读平声而是误把它理解为超过胜过了
那么此句中的胜字该作何解有人把胜理解为胜过把这一句的意思解释为完全胜过那京城满是浓郁的烟柳的时节的景象这是不妥的因为胜作胜过之义讲的时候要读去声而不读平声由此绝胜烟柳满皇都的意思应该理解为完全能配得上那烟柳浓郁满皇都的景象
胜的基本涵义是力能承受能承担在上下文中可以理解为相称相当比如国语晋语四为礼而不终耻也中不胜貌耻也韦昭注胜当为称中不称貌情貌相违又如礼记学记良弓之子必学为箕注仍见其家挠角干也挠角干者其材宜调调乃三体相胜有似于为杨柳之箕音义相胜音升任也一本作称尺证反再比如论衡案书薄厚不相胜华实不相副则怒而降祸胜有相称相当和胜过的意思
也许有人会辩解说把绝胜烟柳满皇都理解为完全胜过了那京城满是烟柳浓郁的景象比起理解为完全配得上那京城满是烟柳时的景象更能凸显韩愈对初春时节雨中长安景色的赞美我们认为应该把文学作品中词句的语义和词句所反映的文学形象分辨开文学形象的正确分析理应建立于对文学作品的词句的正确理解之上词句的语义具有客观性诗无达诂不是一个科学命题不能作为胡乱解释词句语义的护身符至于文学形象读者可以发挥想象加深理解但不要信马由缰要不离其宗从语言上讲韩愈诗中胜读平声作配得上比得上讲不读去声不作超过胜过讲这是必须分辨清楚的
也许还有人会辩解说古代的诗歌押韵有这样一条规律读从平声义从去声这是说当一个字出现两声各义现象时诗人既要表达思想感情又要照顾到上下文中押韵的和谐可以采用这个有异读的字的A声调而取B声调的字义来押韵或者采用B声调而取A声调的字义来押韵所以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胜可以取它的平声读法而取去声的意义超过胜过
应该说古代诗歌的押韵确实存在着读从平声义从去声这样一条规律但是更主要的押韵规律是当一个字两声各义时常常是读A调时取A调的字义读B调时取B调的字义这里有一个原则理解上下文中某字的字义首先应该音义结合只有碰到上下文中押A调而按照A调的字义讲不通时才可以按B调的字义来理解或者押B调而按照B调的字义讲不通时才可以按A调的字义来理解也就是说读从平声义从去声这一条规律是在读从平声义从平声或读从去声义从去声的规律不起作用时才发挥效能是对例外的一种解释目前看来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胜字按照它读平声时的字义配得上比得上讲完全能讲通何必要取读去声时的字义超过胜过来理解呢
这里还要补充一点顾炎武等学者认为两声各义的字其破读音是六朝经师人为生出的分别这并没有可靠的依据就算破读音是经师人为的也不妨碍唐代诗人采用这种人为的读音因为唐诗的押韵常常跟六朝时两声各义的分别一致因此阅读古代的诗歌理解其字义也必须音义结合
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教字
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遥遥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是一首七言千古名篇其中的每一句要么有异文要么有歧解比如第一句的遥遥又作迢迢第二句的木又作未第三句的二十四桥到底是什么意思等等这里我们重点分析玉人何处教吹箫这一句
此处的玉人是美人之意古书中玉人既可以指男也可以指女因此对它的含义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如果指男就是指诗歌篇名中的韩绰如果指女就是指扬州的歌伎这里我们采取后一说因为如果玉人是指韩绰而不指歌伎那么这首诗中的韩绰又是在教何人吹箫呢玉人如果是韩绰却又说韩绰是在教美人吹箫那么这句实际就成了玉人教玉人吹箫从逻辑上来说同一句中玉人不可能既指韩绰又指歌伎从语义上说如果玉人指韩绰那么玉人就是教这个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就不可能再去用来指扬州的歌伎
关于教的词义目前有两说一是把教注释为使又取玉人指韩绰之说把玉人何处教吹箫串讲为韩绰你在哪里听歌女吹箫呢或者取玉人指歌伎之说把玉人何处教吹箫串讲为你在哪里让美人吹起了玉箫呢另一种说法则把教理解为传授又取玉人指韩绰之说把玉人何处教吹箫串讲为你韩绰在哪里教那些歌伎吹箫呢
其实这里的教的词义两种说法的疑问是可以解决的解决的办法就是考虑教字在诗句中的读音问题从韩愈这首近体诗的平仄格式上讲这个教字在句中只能读仄声如果读平声就会成为近体诗明确禁止出现的三平调
读音确定之后就要注意到教读平声和读去声时古代的词义是不同的在现代汉语中教作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讲读平声作教导教育和宗教讲读去声其中去声读法的词义古已如此而平声读法的教字的词义跟古代则不全同当然教作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讲也是读平声例如广韵古肴切教效也采用声训应该理解为使人模仿即传授知识技能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第一章第十二节教平声使为也任令也俗云让动词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仄声去教化也名词陈师道游鹊山院顿摄尘缘尽方知象教尊这里用近体诗的平仄格式验证了教的平去之别的词义差异
教作使让讲时中古是读平声的我们举几个教字作使让讲读平声的用例比如唐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一首七绝诗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其中将作将领将军讲读去声属仄龙城飞将分别用汉将卫青李广的典故教作使让讲属平又如五代欧阳炯的渔父摆脱尘机上钓船免教荣辱有流年这里教也是平声还有宋柳永小石调法曲献仙音下片早是乍清减别后忍教愁寂欧阳修鹊桥仙下片多应天意不教长恁恐把欢娱容易苏轼西江月下片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程过满江红梅下片便好折来和血戴莫教酒醒随风落周邦彦法曲献仙音下片待花前月下见了不教归去李清照减字木兰花下片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张炎清平乐下片暗教愁损兰成按兰成南朝诗人庾信小名晏几道虞美人下片罗衣着破前香在旧意谁教改以上这些例子中教字作使让之意中古均读平声而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教只能是仄声所以杜牧诗的这个教字就不能作使让的意思讲
有人把这个教理解为使让不但不能把杜牧跟友人韩绰戏谑调侃的语气传达出来也不符合上下文的音义而且也不能作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讲因为在中古时代教表达这个意思也应该读平声
那么什么时候教字读去声呢当它作教育教导教诲和名词义教育教化等意思的时候读去声例如礼记学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郑玄注言为之善者则后人乐仿效陆德明音义善教如字一本作学胡孝反既然读如字结合玉篇注音就可以知道它应该读去声
由此来看全句中玉人是指歌伎是教的宾语诗中提到了主语的位置上施行教这个动作行为的人当然是杜牧的朋友韩绰杜牧给省略掉了没有让他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而作去声读的教字其意思是教导教诲指导这里出现的教字实际是个比较文雅庄重的词语它含有教诲而使人感化的意思
杜牧的玉人何处教吹箫一句我们可以理解为韩绰你在哪里指教美人去吹箫呢考虑到韩绰在扬州当地的场合作者却用教这个色彩比较文雅庄重的词儿明显带有戏谑玩笑调侃的语气此诗句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既幽默诙谐又表达了朋友之间的亲昵对朋友的思念以及对彼此的宽慰
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思字
唐李商隐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是一首首句为仄起平收的七言律诗有人曾指出此诗格律谨严仔细分析一下首联对句一弦一柱思华年的平仄格式是见图1平见图2仄仄平平此处外加者表示可平可仄而思华年中的思就只能读成仄声按近体诗的格律要求见图1平见图2仄仄平平中第五个字必须是仄声如果改成平声整句就成了见图1平见图2仄平平平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即是三平调这是在近体诗中绝对不允许出现的是只会在古风中出现的特有句式因此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思只能读去声不能读平声
然而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思只读平声不读去声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都只注为s而不是s人们很容易把这个思误读为平声理解为思念追忆一些诗词注释本也出现过这一误会
我们曾经查阅了二十来种收有锦瑟诗的注释本对思字的处理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方式一是不注释大约是认为思字古今用法相同读平声意为思念追忆二是只释义不注音据其释义也是理解为思念追忆不注音则也是读成平声例如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新选唐诗三百首人民文学出版社思华年回忆青少年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柱弦的支柱每弦有一柱华年少年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年近五十因瑟的弦柱之数触起华年之思三是注成去声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小组唐诗选注北京出版社柱弦的支柱每根弦有一个支柱思读s寺华年盛年安徽师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组选注李商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柱系弦的支柱思在此应变读去声思念追忆的意思华年盛年往事这里犹说年华身世我们认为把思注成去声是正确的但是把它理解为思念追忆则是不对的因为思作思念追忆讲的时候读平声不读去声
在古代思的平声一读是常见读音义为思考考虑引申为怀念想念广韵平声之韵思思念也息兹切可以为证由这个思分别发展出三个意思都读去声
第一个意思是考虑问题既周密深入而又敏捷这里思为形容词比如尚书尧典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陆德明经典释文思息嗣反又如字下同孔颖达疏言昔日在于帝号尧之时也此尧身智无不知聪也神无不见明也以此聪明之神智足可以经纬天地即文也又神智之运深敏于机谋即思也聪明文思即其圣性行之于外无不备知可见思指的是神智之运深敏于机谋经典释文注的下同是说尧典下文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的思也可以读去声这个思也是形容词旧题孔安国传钦敬也言尧放上世之功化而以敬明文思之四德安天下之当安者据此钦明文思是形容词性的并列结构作安安的主语经典释文钦明文思马云威仪表备谓之钦照临四方谓之明经纬天地谓之文道德纯备谓之思马融以道德纯备释思是解释思的深层含义道德纯备是思的结果作为词义还是指考虑问题既周密深入而又敏捷孔颖达疏引郑玄敬事节用谓之钦照临四方谓之明经纬天地谓之文虑深通敏谓之思揭示了读去声的思跟作思考考虑讲读平声的思词义上的关系
第二个意思是对外界所作的考虑或考虑的结果思想想法念头意思等这时候的思作名词比如诗经唐风蟋蟀序本其风俗忧深思远经典释文思远息嗣反孔颖达疏其忧念深思虑远也又比如元曲选桃花女二折如今桃花女甚有意思音释思去声
第三个意思是因感于外界而内心哀愁愁怨这个意思的时候思是作动词比如诗经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郑笺器之易盈而不盈者志在辅佐君子忧思深也经典释文忧思息吏反下忧思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尔雅释训哀哀凄凄怀报德也郭璞注悲苦征役思所生也经典释文思息嗣反郭音如字郭璞注中的思本是怀念想念的意思所以陆德明说郭音如字但陆氏以为据正文文义思当训为愁思所以注成息嗣反思所生即为父母担忧所生是作思的宾语他是借郭注表达自己对经文的理解这一例说明读去声的思也可以带宾语
回到锦瑟诗根据以上分析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思显然应该取第三种意义华年在这里是作思s的宾语思华年也就是为华年的流逝而悲愁或为华年的流逝而愁怨
其实前人早已把这个思s训为愁思怨思只是人们没有特别留意比如金人元好问论诗绝句中就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他这里就是把思华年换成怨华年将原文的思解为愁思怨思
这些例字都说明我们要想将古诗文解读清楚必须要运用汉语音变构词的一些知识进行推敲以上内容若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本版演讲资料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提供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