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方位(中国文化更新历史进程中的方法及路径)

摄影黄卓

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指出起源生长兴盛衰落是世界上任何文化不可避免的演进节拍在文化衰落的背后既隐伏着湮灭的恶运又孕育着新生的良机新生不是通过人为的努力或社会环境的改变使旧的文化体系在衰落之后重新复苏甚至进一步复兴它只能通过文化更新的途径来实现所谓文化更新就是适应社会经济状况的急剧变化变旧形态的文化为新形态的文化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收融合消化是其主要手段因此文化更新的过程也就是文化重组的过程当然在新文化体系中必然保留许多旧文化的因素至于保留多少保留哪些以及如何保留一方面取决于新旧文化的性质另一方面取决于全民的智慧及对新文化的共识而这正是一种文化体系能否获得新生的关键

合金文化与文化合金的外部受容

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可以将人类文化区分为内源主体型文化和外部受容型文化前者的特点是产生的历史久远并且在形成及演进的过程中主要依靠自身的演化发育完善成为高度发达的文化在历史上作为高强度文化它具有强大的对外辐射力量而外部受容型文化则由于自身种属不具鲜明特征在区域范围内相对于内源主体型文化呈后进性因此表现出明显的受容性对外界文化有相当大的包容力

文化地理学的基本原理指出任何一种生产方式的产生是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日本是一个孤悬在太平洋上的岛国四面环海国土狭小资源贫乏穷困艰险孤立无援的地理环境使得这个岛国上的居民为了维持生存求得发展必须视野向外齐心同力地吸收外来营养于是形成了门户开放引进文明的民族心理日本文化具备外部受容型文化的典型特征

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基本原因在于民族文化的作用险恶的生存条件造就了日本民族视野向外极力吸收外来营养并加以改造利用的文化传统这使日本成为一个具有强烈集团意识和多样化思维方式的通权达变没有绝对真理的民族正是这种具有合金特质的文化模式使日本能够顺利实现汉化西欧化及战后民主化等一系列社会变革

如果说外部受容型文化最典型的特征在于其开放性即勇于吸收多种外来文化的话那么其最宝贵的精髓则是善于吸收各种外来文化即在接受多种外来文化过程中的选择过滤及重新组合功能从传播学视角观察讯息从讯源出发以后要经历各种障碍或讯息处理器才能到达收讯处每一个讯息处理器都如同一个过滤板以不同的规格要求对讯息进行阻挡过滤筛选其结果使源发讯息在到达接受地时发生衰减型变与被选择与此同时不同讯息源的讯息在经过同一个讯息处理器的过程中会被重新组合产生组合意义这是合金文化赖以产生的核心机制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这片沃野千里尚待开发的辽阔大地像磁石一般吸引着欧洲各国的芸芸众生他们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机会离开家乡这种动机往往由于宗教自由的向往和逃避政治压迫的决心而变得更加强烈新大陆的特殊生存环境及以多民族移民这种独特社会群体构成的美国社会表现出极其鲜明的文化特性

人类文明迄今较为辉煌的物化成果之一在欧洲文化区向北美大陆文化平移过程中铸造而成广阔无垠的北美大陆上诱人的发展前景和险峻的自然环境像一个巨大的熔炉将来自世界各地每个移民身上所携带的优秀品质融为一体并汰去各种有害的杂质文化合金铸造而成的个人主义价值体系使北美大陆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成为举世瞩目的高度现代化的美国随着不断更新的工业文明成果的连续性输入与个人主义价值体系相适应的以耗费大量不可再生资源为特征的经典式发展道路在对人类资源过度开发的背后已降下极限的帷幕

美国是移民组成的国家美国文化是由各个民族的优秀品质融合而成的文化合金它与日本式合金文化的最大区别在于日本文化是由文化主体不断地对各种外来文化进行改造性地吸收从而丰富主体而美国文化则是由各种文化凝合而成的一种全新的文化类型任何一个移民所带来的本民族文化都有视为被这个移民用来在新大陆上同其他移民竞争机会的合理性这是由于北美大陆原来的文化真空状态所决定的文化合金的优势不仅在于其合金特质而在于其竞争机制及由此而来的竞争效益因此其核心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的新文化体系所包含的平等自由民主竞争进取的精神使美国没有停留在1607年那块詹姆斯敦殖民地而是一直向新的边疆及领域进取美国人的座右铭是世界和历史从我们这里开始

北美大陆机会众多人均财富占有丰富的表面现象与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相互促进加之工业文明发起的率先地位使美国走上了以占有全人类不可再生资源因而机会进一步增多为特征的经典式发展道路工业现代化由于对人类资源的过度开所产生的诸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问题已危及人类的生存罗马俱乐部的研究者所采取极限的概念说明维持人类生存的资源尤其是能源耗尽人类文明也即将走到尽管头创造人类最为发达物质文明的美国也给人类未来的发展带来严重的灾难

通过对日美文化产生以及发展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外部受容型文化因自身发育较迟和相对不完善造成对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吸收力和消化力在文化更新的道路上迈出比内源主体型文化更轻捷的步伐日本合金文化与美国文化合金的演进速度之快充分说明了外部受容型文化的生命力

中国文化更新的基本路向

当近代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之际世界历史曾出现过的欧洲文化区儒教文化区印度文化区阿拉伯文化区已纷纷发生衰落裂变与重组形成苏联东欧欧美大西洋与亚洲太平洋三大文化区它们从原有的四大文化区脱胎而来改变原有的性质或已更新为清一色的工业文化区或正向此方向发展

中国作为历史上农耕文化的发源地它凭借自身文化发源早力度强的优势通过强大的文化辐射对周边文化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了历史上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区内源主体型文化发育完善的古老单质的纯种性特征使它具有对外来文化强大的同化力与抗拒力强烈的自我中心心态与对外辐射心态在一定条件下给自身的文化更新带来了阻力这是中国近代没有步入工业文明行列的深层原因因此正确认识自身文化在人类文化进程中的历史方位自觉主动地实现由内源主体型文化向外部受容型文化换位对中国文化能否获得新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全民族对此问题具有明确共识的基础上可以审时度势进而分析在受容外部文化过程中对各种外来文化的取舍问题透视全球文化的区域布局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作为外部受容型文化将受到苏联东欧欧美以及太平洋三方面的文化辐射

苏联革命的成功使俄罗斯文化发生质的变化其强有力的辐射力度形成了苏联文化圈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欧诸国连成一体被纳入苏联东欧文化区内苏联是亚欧大陆文化的枢纽地区中国地处亚欧大陆的边缘地区自然成为苏联大陆文化的外部文化区同时接受其文化辐射建国初期面临险恶的国际环境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封锁以及已经崩溃的国民经济中国经济建设急需集中统一凝聚国力因此我们借鉴了苏东社会主义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在30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国家工业化的进程然而外部受容型文化的首要特征即在于引进吸收多种外来文化单一类型的苏东文化的辐射使中国在强调计划经济的同时染上了苏东式的体制病目前的苏东文化区正处于裂变与重新组合之中对中国文化的辐射作用正在逐渐弱化

产生过独立宣言的美国文化它通过对世界先进文化的改制更新与兼容并包独创了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质其文化辐射区域包括大西洋西岸的加拿大墨西哥南美洲各国包括大西洋东岸的欧洲近海各国地中海沿岸及非洲部分地区在这辽阔区域中由于文化中心是美国而其文化的传统胚胎是欧洲文化故而称为欧美大西洋文化区中国10年的改革开放由于注入了其中的先进部分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但欧美经典式发展道路的初始条件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过剩已不复存在因此中国不具备欧美文化的核心个人主义赖以生存的土壤因为资源充裕才可能机会众多无止境的收益每个人的个人利益的总和就等于社会利益而人口众多资源稀缺的国度里个人的过度收益往往就是对其他人生存条件的剥夺无限制的公平竞争必然造成残酷的搏杀以不那么公平的方式竞争因此借助人际关系的力量特别以群体协调的手段去抑制过度竞争进行相对合理绝对合理是不存在的而且合理与否的判断标准应该首先包括基础条件的资源分配成为中国文化的传统核心这种传统固然有其不适应现代化的缺陷但也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合理性与必然性结论是中国不可能以欧美文化为主要的受容楷模

亚太文化区泛指环太平洋沿岸以及亚洲的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特点是在宏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各种外来文化特别是欧美文化以其中最为典型的东亚及东南亚文化区为例这些地区在历史上长期接受中国文化的辐射儒教文化占据核心地位进入近代工业文明以来它们相继落伍日本除外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被迫接受欧美文化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们利用冷战的国际环境以及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有利局势大量吸收欧美文化与本身所固有的儒教传统相结合形成所谓新儒教文化圈当然新儒教的起源可以上溯至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但其真正发挥作用是在战后在工业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中国由于地处新儒教文化区的外缘加之该区域发展较快近来已越来越多地受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影响甚至有强烈的文化冲击流

从对苏东欧美亚太三大文化区类型的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以及当前的国际关系动态三个方面考虑可以清晰地分析出今后中国文化出路的基本走向以及我们应相应采取的方针

首先苏东文化与欧美文化尽管在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体制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甚至尖锐对立但在发展方式上并无二致都是采用耗费大量不可再生资源的经典式发展道路随着大批发达工业国家诞生经典式发展道路的初始条件已不复存在对于人口众多资源稀缺的中国来说这种发展方式就更加不可能效仿目前苏东文化区正处于裂变与重组之中欧美模式也在资源危机的威胁下日益走向发展极限因此当中国文化对外开放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如果选择苏东或欧美模式为主要借鉴对象将是不明智的

其次中国在地理环境上处于亚太地区在文化渊源上与东亚东南亚有着长期交互影响的历史与其文化传统及价值取向都十分接近或相像因此接受这些地区的文化影响所引起的震荡和心理排异强度相对要小得多在发展方式上这些国家和地区虽然也没有完全跳出经典方式的窠臼但它们的后发特性使他们已经对经典方式的某些问题引起重视并加以避免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体系中所保留甚至强化的集团意识及其与现代竞争的有机融合对中国的文化更新则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最后战后40年国际关系几经波动从紧张到缓和循环往复从70年代后期开始国际关系发生重组于对立的东西方两大阵营之外并立出新兴的东亚与东南亚后发工业文明而且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仍正在呈不断上升之趋势无论距现实的差距有多么遥远也不论关于亚洲共同体东亚经济圈和华人经济圈等设想之间的争论多么尖锐对立该地区的主要国家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已在行为方面转向自觉中国作为地区性大国必须首先在该文化区发挥较大的作用与这些国家进行人力资源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广泛置换对中国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这种置换具有明显的互利性日美贸易摩擦以及西方国家对该地区经济影响力的相对薄弱为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本文运用文化传播学的理论通过对曰美文化演化历史的剖析充分说明了外部受容型文化的生命力当中国文化拓展其开放度的时候应该自觉地实现由内源型主体文化向外部受容型文化的过渡在选择受容的目标时应优先考虑文化传统及发展方式更接近中国的东亚及东南亚文明加快与这些区域国家资金技术市场及资源等方面的广泛置换学习他们受容外来文化同时保证传统文化地方法这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意义重大也许这才是宝贵的文化财富

时至今日在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格局出现逆全球化的发展状态下目前中国与美国的贸易总值是13万亿美元与欧盟的贸易总值是16万亿美元而与东盟的贸易总值为17万亿美元东盟超过美国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在地理环境上处于亚太地区在文化渊源上与东亚东南亚有着长期交互影响的历史与其文化传统及价值取向都十分按近或相象在历史上这些地区长期与中国文化互融互通形成的儒家文化圈具有文化认同感双方的共同合作为中国在20世纪成为在亚太地区有发言权的大国奠定了国际基础同时也在为中国做出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和平崛起的强国贡献着文化合作的力量

摄影黄卓

(0)
上一篇 2022年3月31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3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