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题目唐宋泉州城空间格局下的泉州南外宗正司泉州市舶司遗址的考古发掘研究
本文转自汪勃梁源
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摘要
唐宋泉州城的空间格局城池营建和重要建筑的坐向和形制布局是中国古代堪舆学易学天文学及定向定方位测绘等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唐宋泉州城空间格局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三衡和七衡六间的缩影唐宋泉州城及其外围山水可分为寺城山水三部分泉州开元寺清源山六胜塔分别位于以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中心为圆心的三个同心圆周上而构成泉州城的三衡城池主体包含内衡而未至中衡城池外围的山水在中衡外衡之间并有更细分为七衡六间的意向泉州罗城七座城门逐步完善而形成的释六俗一格局与中国古代历法中的夏历相关与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取正和泉州开元寺殿塔天盘缝针测绘系统罗城门释六俗一相关的使用极星定向通过日影观测来测定方向或测算时间等科学技术以及泉州府文庙清源山巅三清之源泉州天后宫等重要建筑使用以天盘缝针为基础的正针测向二十四山定方位等方法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及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脉络在上述相关框架理论的支撑下文章结合文献记载就泉州南外宗正司和泉州市舶司的选址既有考古发掘揭露出来的建筑遗存的等级坐向沿革及出土遗物等与相关遗址的关联性略作探讨认为与水陆院取正和天盘缝针方向相关的建筑遗存与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相关而以天盘缝针为基础的地盘壬子正针乾亥缝线为坐向的相关建筑遗存与泉州市舶司遗址相关
中国传统建筑象天法地的意匠是以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基础的宫殿宗庙等历史时期建筑作为传统思想文化的集中展现形式其形制布局和坐向等内含诸多象征天人相通的因素中国古代城池的空间格局也是天文历法易学堪舆等中国古代知识思想文化理论的重要表象而闽南地区重视宗教信仰区域内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建筑保存较多
泉州古城作为闽南地区历史时期的一座重要城池其空间格局和重要建筑坐向等与中国古代天文学及与之关系密切的易学堪舆等思想理论以及相关应用技术的发展变化关系密切由于战汉以来的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传承有序脉络清楚因此通过观察分析研究泉州古城的空间格局和重要建筑的形制布局等因素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知识易学堪舆理论定向测绘技术等之间的关系来逆向探寻相关历史时期城池和重要建筑的性质及其规划修建和沿革等情况就成为可能泉州南外宗正司泉州市舶司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诠释了这种通过逆推方式来分析研究的可行性
1唐宋泉州城的空间格局和重要建筑的坐向
泉州城的相地与其周边的戴云山九日山小阳山紫帽山清源山晋江泉州湾等山川地理关系颇深泉州开元寺以下略为寺大雄宝殿以下略为殿是泉州城的规划原点其位置在以九日山为圆心以九日山至紫帽山的距离为半径的圆周和以晋江上游西溪东溪的合流口到晋江所入泉州湾和南海之间石湖半岛金钗山烟墩山上六胜塔连线的交点上泉州古城的沿革大致可以分为晚唐之前晚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4个时期城池建设和城内区划重要建筑坐向与天文学易学堪舆学等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关系密切寺和城的相地选址州治之衙和子城的规划修建罗城及增筑翼城之后的唐宋泉州城规划思路有分别偏重于堪舆学八卦易学天文历法知识的现象表1
泉州古城的修建及其城门位置重要建筑坐向与殿及其与寺内东塔和西塔构建成的殿塔天盘缝针测绘系统以下略为殿塔缝针有关泉州重要建筑的坐向因其定向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殿的取正方向天盘缝针方向以下略为缝针相关的建筑用极星定向坐向与子午线缝针相关另一类如泉州府文庙泉州天后宫泉州市舶司和清源山巅三清之源和南台寺大雄宝殿等或建于以缝针为基础的地内盘壬子正针以下略为壬子正针使用之后有壬子正针子午线及其两侧约14山乾亥缝线及其左侧约14山等几种坐向
11唐宋泉州城的空间格局
从泉州城与周边山水的关系来看泉州古城的相地选址几近完美与觅龙观水察砂点穴等堪舆学理论相关城居罗城垣局河沟和城壕如同血脉沟通其间罗城垣局背后依托着小阳山大阳山西北为承接戴云山而来包含靠近九日山在内的山脉东北有仙公山等构成层层关锁而位于城左右的清源山紫帽山形成左辅右弼两山高度近似且与流经其间的晋江段距离相近
中国古代的堪舆学理论与易学关系颇深晚唐之前与殿寺位置相关的州治之衙和子城的规划有如先天八卦太极图之东半晚唐五代十国时期的泉州罗城壕八卦沟无八卦之象而作如是称谓泉州市舶司的选址和释读与先后天八卦相关都从侧面反映出泉州城的空间格局亦与易学相关而易学又源自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文上的三衡和七衡六间之说或是唐宋泉州城构建自我世界的理论基础唐宋泉州城的空间格局与先天后天八卦等易学有关并且暗合古天文学三衡和七衡六间之说或许下述唐宋泉州城三衡七衡六间的具体所指未必完全确切然而构建成如此空间格局的规划思路或曾存在唐宋泉州城的空间格局是三衡七衡六间的缩影意味着以泉州城为中心的天下
八闽通志中有郡旧有衙城衙城外为子城子城外为罗城又罗城南外为翼城内外有壕舟楫可通城市唐宋泉州的衙衙城以州治为前身均可为衙子罗翼城具有整体规划营建有序因地制宜等特征子城修建前已有州治之衙子城始建时间或早于罗城子城和罗城同样均完成于五代十国时期衙子城的城圈平面形状和城内形制布局基本呈方形棋盘式格局罗城翼城的修建及其城门位置的选择与州治之衙子城同样均与寺关系密切以下按照泉州相关城池的始筑时代分别探讨晚唐之前泉州州治之衙和子城晚唐五代十国时期泉州罗城南宋增筑翼城之后泉州城及其与外围山水构成的空间格局
111晚唐之前泉州州治之衙和子城的空间格局
唐宋泉州城的修筑和扩建与寺内殿塔缝针关系密切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称开元寺东塔号镇国塔唐咸亨670673年文
师始作木塔凡五级咸通六年865年木塔成赐名镇国宋宝庆三年1227年改建为砖塔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年重建改为石塔西塔名仁寿始建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初为木塔北宋时改建为砖塔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年改建为石塔
建成东木塔的865年修建西木塔的916年或可作为与晚唐之前晚唐五代时期泉州城营建相关的两个重要时间节点因为东木塔建成东塔时或尚未使用缝针而916年修建西塔则象征着殿塔缝针的完成因此700年始建的州治之衙865年前后始筑时期子城的坐向与缝针相关的可能性甚小而晚唐五代十国时期特别是916年之后建成再建的子城和罗城衙城州治就会与缝针有关
1111州治之衙
从文献记载来看衙城旧址在宋元时期尚存乾隆晋江县志中云衙城即州治垣墙留从效筑为开府建牙之地宋淳祐中旧址尚存至洪武元年始废为卫据此或可认为衙城是留从效在保大年间943957年以武周久视元年700年所设州治之衙为基础修建而成的因州治之衙与留从效衙城有沿革关系为了便于探讨衙而暂将留从效衙城与其前身即州治之衙均归入衙因留从效衙城筑建于916年之后故其范围或如文献记载亦是周三里而坐向即可沿用原州治之衙的取正方向亦可与缝针相关诸多问题尚待解明
晚唐之前的泉州北半西部以寺为核心领有风水宝地而成为精神信仰中心北半东部以州治之衙为中心占据了寺左高地并更加靠近清源山或是为了符合作为世俗政权所在地的需求世俗政权对宗教设施拥有管理权也是中国古代政教合一国体的表现
州治子城构成了世俗的政治中枢殿衙重要建筑的位置分别相当于先天八卦太极图中的黑洞白洞寺衙所在区域为穴亦即两仪
1112子城的始建和再建
子城始建于唐代志书中有乾元元年758年以前贞元785805年以前天祐二年905年天祐三年906年等说法按道光晋江县志中的相关考辨子城当建于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前管见以为探讨子城的修建及其与罗城的先后关系需考虑到其始建修缮或改建等情况子城或始建于758年以前晚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子城与始建时期的面貌未必相同
从目前泉州古城内相关区域内的地形地貌来看子城及其城门位置亦是以殿为核心规划而成的子城十字街是子城内南北东西向轴线由此或可推测子城北半南半偏角不同子城横轴肃清门以东的西街东街的形成或早于纵轴泉山门以南的北门街花巷承天巷路口以北的中山中路这或是子城北半部分的坐向或因受到州治之衙的影响而呈取正的方向南半部分或因再建时间在缝针始用之后而与缝针相关
从子城与寺东塔的关系来看东木塔建成的865年或早于缝针的始用此时建塔的目的或亦是为了构建出修建或再建子城所需测绘系统的基本要素以殿州治之衙为两个测绘基准点以在泉州城测得的子午线为方向线换言之此时子城的坐向或与殿相同而与缝针无关若能推定出州治之衙的位置则该取正相关测绘系统即可成立一般来说州治之殿作为泉州的世俗权力中心且其位置又与白洞相关的话则留从效衙城重要建筑的位置亦当在此从目前推测的子城门的位置来看子城的东门行春门北门朝天门南门崇阳门与殿基本位于同一圆周之上其圆心或即州治之衙的南门威远楼原位置或与之相关
从子城与寺西塔的关系来看西街方向与东西塔的连线几乎平行而西木塔建成的916年方与殿和东木塔构成了最初的殿塔缝针换言之目前西街方向与缝针基本垂直其形成时间或不早于916年重建于1137年的泉州府文庙大成殿的坐向或与916年形成的最初的殿塔缝针相关
衙中的核心建筑与行春门殿能形成以衙的核心建筑为顶角或等边三角形中心的等腰或等边三角形则衙的核心建筑位置及其与殿的关系即可解明并能从理论上解决子城规划建设相关问题
子城西门肃清门基本位于殿和子城十字街口的中间即二分相关圆周半径之处从罗城七衡六间空间格局来看肃清门靠近内衡十字街口东门行春门分别在第二第三衡上子城的主体在内衡以东至第三衡突出第三衡的东南部分为泉州承天寺
由此可见以衙为中心构建而成的世俗世界的子城与以殿为中心的精神世界得以并立从殿和衙子城的性质及相对位置关系等来看推测有按照先天八卦太极图格局来规划的可能性其规划思路中或存在一个将相关要素均包括在内相当于先天八卦太极图外围的圆周该圆周内或有分别以殿子城十字街口州治之衙的南门为圆心均以殿至州治之衙的南门为半径的两个圆周存在象征着政治与宗教的并立和交叉而后来罗城三衡七衡六间的空间格局完全是以殿为中心的
子城和罗城均是以殿为核心规划修建的子城十字街口东门行春门的位置是确定后来罗城第二第三衡的重要因素因此推测罗城的规划修建不早于子城先罗后子的说法抑或是将堪舆学中穴前的罗城垣局与作为城名称的罗城混淆了
衙和子城的规划使用了易学相关理论而易学又源自古天文学因此在修建罗城之际就会继续用易学的八卦古天文学中的三衡和七衡六间理论作为城池相关规划的基础理论
112晚唐五代十国时期泉州城的空间格局
晚唐五代十国时期的泉州城包含子城和罗城州治之衙终成衙城子城或基本沿用罗城始建之后有过修缮或扩建罗城所在地势总体上是西北高东南低或以先天八卦为体西北为艮山而东南为兑泽
1121罗城的空间格局
罗城的空间格局具有古天文学三衡和七衡六间的结构综观整个泉州古城及其周边山水的空间格局可以看出其是由寺城山水等三部分构建而成的寺和清源山六胜塔分别位于以殿为圆心的三个同心圆周上正如三衡殿为圆心相当于泉州的北极星寺似内衡如璇玑城居罗城垣局主体包含内衡而未至中衡城外围山环水抱山水在中衡外衡之间中衡如内盘察砂外衡似外盘观水位于中衡上的清源山象征青龙左辅而位于外衡上的六胜塔之所在地成地户闭之形古天文学在三衡的两衡间再各三等分成七衡六间而罗城的三衡结构亦可在上述泉州城三衡的基础上在内衡寺至清源山所在的中衡之间中衡至六胜塔所在的外衡之间再各三分可划出七个同心圆构建出唐宋泉州城的七衡六间第一第四第七衡即三衡同上城门主要在第二第三衡上城壕八卦沟连通其间九日山和小阳山紫帽山在第五衡上分别为后托右弼晋江上游西溪东溪的合流口在第六衡上作天门开之势图1图2
罗城第二第三衡圆周位置的决定因素或是因子城十字街口州治之衙的南门州治之衙的核心建筑子城行春门之所在及其与殿的距离罗城东部仁风门和通淮门等在第三衡外侧看似缺乏规律实则当是因为仁风门通淮门的修建位置已被子城门罗城门殿和二十四等分线等诸多因素所决定其选址定位是有内在原因的
罗城的西半部分位于第二衡之外第三衡及其内的八卦沟之内而东半部分则在与行春门相关的第三衡外侧第三衡之外的八卦沟和中衡之内不超出罗城垣局罗城的平面形制是东南大而西北小东半部分面积大于西半部分这或与东东南为阳象征春夏而西西北为阴象征秋冬有关或因此子城东门称行春门通淮门后改名迎春门
第二衡上有罗城的通津门素景门和子城十字街口等罗城初建时期有素景门其位置或是第二衡相当于先天八卦太极图外围的圆周殿向外将三衡七衡六间二十四等分之夏历八月线以下略为夏历月线历法相关参见后文的交点而通津门则在夏历五月午月线过第二衡之处
第三衡上先是有罗城的朝天门镇南门和子城的行春门朝天门镇南门的位置分别在夏历十一月子月线三月半线过第三衡处后来素景门废弃增添的新门义成门分别在夏历七月九月线过第三衡之处
仁风门通淮门虽然不在衡上然而其位置的选定或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推测仁风门或是子城崇阳门行春门连线向东北与二十四等分夏历某条线的交点而通淮门则是殿和崇阳门连线或即夏历三月线通津门和镇南门连线向东南的交点
罗城东北未开城门的原因或与罗城门释六俗一的格局有关以殿为圆心六分圆周而成释六六是八卦八进位的极阴之数释六加上作为俗一的镇南门则为七成大阳之数明代在东北修建翼城除因防御之外或亦有补足加强的意味
罗城壕八卦沟位于第二第三衡至中衡之间既是沟通城内沟渠城外江河的脉络又是内衡之城与中衡外衡之山水联络的通道八卦沟的形成应与修建罗城有关挖堑垒城就是为了获取修筑城墙所需大量土方而开挖城壕八卦沟围绕罗城在罗城垣局的边缘部罗城壕无八卦之象而称作八卦沟意味着其或与易学有关而其位置恰好就在前述殿寺衙和子城规划相关的先天八卦太极图外围圆周的外侧
1122罗城门与子城门的位置关系及其释六俗一格局与历法的关系
从泉州城的空间格局子城四门与罗城七门的位置来看泉州城的修建极有可能是先子后罗子城与罗城均是以殿为核心规划而成的然而子城东门行春门所在的第三衡是确定罗城镇南门朝天门新门以及后来的义成门位置的决定因素因此可以认为罗城的规划和修建不早于子城的先罗后子说法的出现抑或把晚唐五代十国时期泉州罗城这座城池的名称和堪舆学中罗城垣局的概念混淆了
子城十字街过子城墙处为子城四门子城十字街及其延长线也分别是唐宋泉州城的南北东西向轴线或也包含着要用世俗的轴线来界定并表现出整座城池都在世俗政权管辖之下的理想罗城门子城门的位置均与殿关系密切并且罗城朝天门镇南门仁风门的位置分别与子城泉山门崇阳门行春门有关而通淮门素景门的位置或分别与崇阳门行春门有关后来修建的新门义成门的位置或与子城门关系不大
通淮门与崇阳门和殿在一线上朝天门又与泉山门和殿在一线上而子城门在修建之际或并无与历法相关的迹象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朝天门的选址是殿和泉山门连线过第三衡处选定位置之后遂以之为夏历子月而建立殿和罗城与历法相关的体系而崇阳门与殿和泉山门在同一圆周上故崇阳门的位置必然与殿泉山门有某种内在的联系通淮门所在也就必然与相关历法有了关联另一方面说明崇阳门泉山门作为子城的城门其位置也是罗城规划修建之际重要的参考因素
子城四门基本朝向南北东西四个方位而罗城七门亦可分为与之相关的四方城门南城门三座西南通津门正南镇南门东南通淮门西城门二座西门素景门义成门南西新门北城门朝天门和东城门仁风门各一座并因此推测罗城门的位置受到了子城门的影响先子后罗的可能性较大
罗城初建时期城门有六有素景门无新门义成门五代十国时期在素景门的西南西北修建了新门义成门素景门废弃遂形成了罗城门释六俗一的格局朝天门殿通津门仁风门殿新门通淮门殿义成门等三条通过殿的直线形成了以殿为中心的格局象征着发自殿的六道阳光普照泉州城故称之为释六而另外一座城门罗城正南门镇南门虽然也与殿相关然而其更多表现的是作为衙南门或与威远楼相关子城南门崇阳门等世俗政权相关城门向南继续延续的意义故而称之为俗一罗城门释六俗一的格局虽然是逐步完善形成的然而在修建罗城之际当就有了通过其城门格局来与历法关联的规划既然存在可以将三衡七衡六间六十二二十四等分的放射线那么就会有用于观测的相关设施或标识罗城门及其上楼橹就是最好的设立观测点之处罗城圈上凹进凸出之处或亦均可作为标识使用
泉州古城的规划营建和重要建筑的形制布局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宇宙观及与其关系密切的易学关系颇深罗城门释六俗一的格局是建立在三衡七衡六间空间格局的基础之上的释六相关的三条线可以看作是自殿向外作放射线而将三衡七衡六间进行了六等分将三衡按照太阳在一年里的光照情况八分成先天八卦图推测六分或当与十二分二十四分泉州城的三衡相关巧合的是俗一镇南门基本在通淮门通津门之间的第三衡四等分处即殿与镇南门的连线或与二十四分三衡的线相关如此就有了泉州城三衡七衡六间或有被二十四等分的可能性也就意味着与释六俗一格局相关的城门城圈的规划建设中会有与夏历中的十二月和二十四节气十二辟卦相关的因素唐宋泉州城的空间格局中存在诸多易学八卦相关事例那么释六俗一与十二辟卦及与之相关的二十四节气有关也就不足为奇了
管见以为释六俗一的格局或与中国古代历法中的夏历十二月和二十四节气有关由于夏历今用建寅而十二地支子为十一月因此释六指向的是十二月中的六个奇数阳月镇南门在相当于三月半的位置即仁风门新门为三月辰夬清明谷雨九月戌剥寒露霜降通津门朝天门为三月辰清明谷雨九月戌剥寒露霜降通津门朝天门为五月午姤芒种夏至十一月子复大寒冬至有关并且罗城镇南门的位置或亦与空间格局的二十四分有关故而或可认为罗城的空间格局中亦有与夏历的二月卯大壮惊蛰春分八月酉观白露秋分四月巳乾立夏小雨十月亥坤立冬小雪六月未遁小暑大暑十二月丑临小寒大寒等偶数阴月相关的标识另外夏至在内衡夏历五月上冬至在外衡夏历十一月上因此也就意味着释六相关的三条线或可直至外衡
素景门的选址原因如前所述或亦是二十四等分泉州城三衡七衡六间之夏历八月线与第二衡的交点有以之作为偶数阴月城门的意味由于原西门素景门的废弃而没有了偶数阴月唐宋泉州城的陆城门意象的或均为奇数阳月
唐宋泉州城及重要建筑的规划营建中还含有一个子午线的世界寺与极星子午线日影子午殿塔缝针相关子城泉山门崇阳门或即日影子午罗城朝天门通津门或与月历子午相关而泉州府文庙泉州天后宫等宫庙坐向与壬子正针子午线人盘子癸缝线相关其中缝针的使用极为重要
1123缝针的使用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作为政治家理想抱负重要体现的建筑也是政治的延伸表现方式之一城址及相关建筑遗址也是古代社会政治延伸表象形式的遗存在阴阳家完成相地选址的堪舆之后就需要匠人利用科学技术来营建匠人是实现国家展示形象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在营造之前需要取正定平并建立相关的测绘系统因为大型建筑的修建需要规划先行而规划就需要较为精准的测绘系统大量建筑材料的使用计划和预备采购等也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故而有规划修建的坐向准确使用高等级建筑构件的建筑多属于官方或宗教类建筑
中国历史时期的城池宫殿衙署寺观乃至民居等多坐北向南宫殿建中立极重要建筑的坐向通过取正来明确方向定向方法有观测极星利用日影使用磁针等泉州古城重要建筑的形制布局及坐向反映出中国古代等级社会堪舆理论及相关应用技术的发展变化晚唐之前使用极星方向定位晚唐五代时期开始使用的缝针仍以极星定向为基础而赵宋时期使用正针用磁针测向并配以更为复杂的堪舆学易学理论
如前所述殿寺分别相当于泉州的北极星璇玑与泉州子城罗城翼城的修建相关现在仍然见于寺内的殿塔缝针就是营建泉州古城及相关重要建筑的定向测绘系统殿的坐向北偏西12即是在泉州测得的子午线角度由此可知缝针在泉州为87最初构建殿塔缝针的时间当不晚于916年现东塔北偏东6且塔基与塔身偏角稍异西塔北偏东8实测现存殿塔缝针为91东塔略高于西塔东塔高481m不含塔刹3704m周边地面海拔859876m西塔高451m不含塔刹354m周边地面海拔883896m东西塔的高度是否还具有通过日影观测来校准漏刻了解历法等功能尚有待研究然而其上应该是可以观测到整个泉州城的范围及城门城墙上相关历法标识的东西塔与殿构成的殿塔缝针将天文定向体系移到地上使得天地交泰而成天地之宜同时也是泉州重要建筑的定向测绘系统
极星定向缝针的使用与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日影测量三角函数计算等科学技术的应用密不可分取正缝针壬子正针的使用情况及建筑坐向相关的属性等级观念也是推定泉州南外宗正司泉州市舶司遗址相关遗迹的时代性质的重要依据
晚唐五代十国时期的泉州城将天文历法易学堪舆等相关知识理论营建到了城池的空间格局之中是一座集中国古代宇宙观及相关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于一体的神奇城市
113南宋增筑翼城之后泉州城的空间格局
据万历泉州府志记载绍定三年1230年守游九功始筑瓮门于城南外筑翼城东自浯浦西抵甘棠桥沿江为蔽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监郡偰玉立始拓南罗城以就翼城周三十里高二丈一尺城东西北基广各二丈四尺外甃以石南基广二丈内外皆石为门七东西北暨东南西南门皆仍旧名改南门曰德济废通津门而于临漳德济之间建门曰南薰绍兴十八年1148年守叶廷珪仍辟通淮门引巽水入
1131宋元泉州城的空间格局
南宋时期以唐罗城为基础增筑翼城元代合为大城并时废通津门开南薰门通淮门东南移改为涂门宋元时期泉州城池空间格局基本承袭了五代十国时期泉州城的三衡七衡六间结构只是第二第三衡有所变化
南宋时期修缮或重建了殿塔缝针翼城临漳门通津门外移的位置都在殿和罗城新门通津门连线向外的放射线上表明南宋时期的释六俗一依然与历法有关然而城门位置与第二第三衡的关系似被忽略因为素景门早已废弃了而临漳门通津门又向西南位移五代十国时期泉州城空间格局中第二衡上的要素就仅剩下了子城十字街口另外从南宋晚期开始多称泉山为清源山中衡上或增加了老君岩盘光塔洛阳桥等因素明清时期的文献中清源山或已被看作泉州城的镇山
元代德济门的修建意味着泉州古城空间格局明确发生了变化罗城相关的第三衡或成为宋元泉州城的第二衡而德济门所在圆周或成为宋元泉州城的第三衡如此则宋元明泉州城仍然在罗城垣局只是城池部分有所扩大宋元泉州城及明代在城外东北部修建的翼城均在第三衡之内而城壕即晋江过翼城外段也依然沟通第二第三衡直至中衡乃至外衡
南薰门的位置既是朝天门肃清门仁风门镇南门向西南延长线的交点亦在通过通淮门通津门之间的第三衡二等分处向东南的延长线上若南薰门的开设位置与夏历四月有关则说明将泉州城三衡七衡六间二十四等分的体系在元代仍然起着作用然而元代授时历较之北宋纪元历变化较大与唐宋时期历法存在体系上的区别因此南薰门德济门涂门的位置或已与历法相关的二十四等分线无关亦即是说此时城门与历法的关系或已不存南薰门的位置在二十四等分线的四月之处究其原因很可能只是因为该位置与二十四等分体系有关的朝天门仁风门镇南门等相关故而在客观上形成了其与二十四等分体系有关的现象并非出自主观意愿
明代在元泉州城外东北部加筑翼城涂门改称迎春门南薰门偶称通津门并在涂门南薰门临漳门创三水门
1132壬子正针的使用
北宋中晚期开始利用磁针测向或已普及重要建筑坐向的定向方法也由此从极星定向发展为亦用磁针测向泉州南宋之后部分重要建筑的坐向有以缝针为基础使用地盘壬子正针测向的现象即天盘地盘均以壬子缝线为基础
磁针测向有磁偏角这在北宋时期已经知晓沈括10311095年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磁针以磁石磨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同如夏至鹿角解冬至麋角解南北相反理应由异未深考耳并且用磁针地螺测向又有两种方法一是用子午正针二是用子午壬丙间缝针即壬子正针曾三聘11441220年因话录成书时间或在1200年前后子午针条中就有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壬丙午间缝针
泉州府文庙大成殿坐向泮宫西门朝向的关系亦反映出壬子正针的使用泉州重建州学记碑文中有清源郡学以绍兴丁巳1137年闰十月甲申重建越明年戊午三月乙丑讫功维学宫之建在州城南之东门直于庚以阚通衢擅山川之状气践槐袭衮元勋伟节世有名人又赎庚门旧地以揖紫帽之峰横跨石桥因南溪支流入自巽方遂凿长河濬青草池内潮汐于桥之下则学宇告备矣门直于西前揖紫烟明确用二十四山方位记述了泮宫西门朝向庚至于碑文中与南溪支流相关的巽是否因外天盘观水的原则而与天盘二十四山之巽相关尚有待实测结果验证
泉州府文庙建在子城外南偏西处反映出相关规划之初既是因地制宜也充分考虑到了区域内宗教世俗政权文化思想等诸多力量的平衡南部或以商业区为主且有南移扩大的现象特别是南宋翼城拓展出来的部分宋代泉州的商业核心区或建在南部郊区从泉州天后宫泉州府文庙泉州市舶司遗址清源山巅之三清之源和南台寺大雄宝殿等重要建筑的朝向来看赵宋及其后泉州古城相关重要建筑坐向多使用壬子正针测向
12泉州重要建筑及其坐向
泉州古城的规划营建和重要建筑的形制布局及坐向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理论和科学技术结合的综合展现与殿取正殿塔缝针罗城门释六俗一相关的极星定向用日影观测来测定方向测算时间等科学技术以及泉州府文庙清源山巅三清之源泉州天后宫等重要建筑使用正针测向二十四山定方位等方法体现出了战汉至晚唐晚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时段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及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脉络
121重要建筑坐向
目前观测到的泉州重要建筑坐向中轴线大致有取正殿中轴线缝针殿塔缝针壬子正针子午线泉州府文庙大成殿及其两侧约14山泉州天后宫和乾亥缝线清源山巅之三清之源南台寺大雄宝殿等五种分别与泉州城的始建扩大修缮扩建沿用等相关反映出泉州传承有序整体规划有序修建的规划理念因相关建筑的性质而分别简称为释俗儒道妈祖以表现其文化多元性前二者与极星取正定向相关后三者与壬子正针测向相关
泉州赵宋以后重要建筑坐向多与壬子正针地盘二十四山方位相关可计算出的壬子正针相关建筑朝向由于取正偏角磁偏角可知故而在定向时可以校正从下述宋元及其后重要建筑的朝向来看或分别与8791的缝针相关然而或均校正了12
泉州府文庙大成殿朝向实测1989庚门朝向约293分别与壬子正针的子午线庚位相近大成殿坐向泮宫西门朝向当垂直而在泮宫西门朝庚的前提下地盘上也只有壬子丙午缝线庚酉缝线才能构成垂直关系然而与1989垂直的朝向当为2889与293垂直的朝向当为203南宋绍兴丁巳1137年重建泉州府文庙的时间早于再建东西砖塔的时间因此重建大成殿时使用的或是与东西木塔相关更接近于87的殿塔缝针与壬子正针相关朝向比照推测重修之后的大成殿坐向或较之前逆时针旋转了约14山重建前后的大成殿坐向分别与用87缝针的壬子正针的子午兼癸丁子午线相关而现泮宫西门朝向或与用91殿塔缝针的壬子正针子午兼癸丁相关并因此可推测其为大成殿重建之后又在重建之前原泮宫西门的基础之上重修而成的
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明清时期有重修或修缮现天后宫正殿是明清时期形成的实测其朝向1959在其北墙北侧曾进行过考古调查找到的遗迹有金炉房屋地面铺砖等其中金炉朝向2026压在金炉上的地面铺砖缝线朝向1989由于金炉置放在室外的可能性较大故而推测在1959中轴线壬子正针子午兼壬丙出现之前还先后有20261989两种朝向前者为壬子正针子午兼癸丁后者与泉州府文庙大成殿坐向相近与泉州天后宫相关的三种朝向或亦是因为再建而逆时针旋转约14山与壬子正针相关建筑朝向比较可知现天后宫正殿与91殿塔缝针相关而较早的两期建筑遗存因87殿塔缝针相关而或早于砖塔殿塔缝针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与泉州天后宫泉州府文庙坐向相关的壬子正针子午线亦即人盘子癸缝线多为供奉人神的宫庙等建筑所用泉郡富美宫重修碑记中就也明确记载富美宫的坐向为坐子向午兼壬丙亦是人神宫庙坐向子午兼壬丙的例证
泉州市舶司遗址南宋时期建筑遗存朝向1621据C1206TG3G内铺砖缝线推测与用91殿塔缝针校正12之后的壬子正针乾亥缝线数据完全一致由此推测其修建年代或不早于再建西砖塔的时间
122建筑坐向与等级制度
天人合一宇宙观下的中国古代社会讲究敬天法祖而等级森严等级几乎无处不在宫殿宗庙衙署等重要建筑的形制格局和坐向等亦因其属性而遵守着相应时代的等级制度重要建筑的坐向也是反映相关机关机构设施地位高低的重要象征之一这也是重要建筑因其属性时代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坐向的原因寺泉州南外宗正司泉州府文庙泉州市舶司和清源山巅三清之源泉州天后宫等重要建筑的形制布局和坐向就反映出相关建筑的坐向因其性质时代而有所不同
缝针壬子正针的子午线天盘壬子缝线和壬子丙午缝线的坐向实际上已为坐东北向西南坐西北向东南的壬子正针地盘二十四山缝线有乾亥巽巳戌乾辰巽酉辛卯乙庚酉甲卯等四条非骑线地盘亥壬巳丙后天八卦乾坎巽离骑线辛戌乙辰后天八卦兑乾震巽骑线等两条骑缝线由于一般不会以骑缝线为阳宅坐向故而宜用于阳宅坐向的实际上就只有子午线缝针地盘二十四山四条非骑缝线及其两侧等几种官家寺院等重要建筑坐向多与子午线相关原则上是坐子向午缝针亦为官式建筑寺院等所用以壬子正针乾亥巽巳缝线为坐向的大型建筑的等级或次于以子午线和以缝针为坐向的而壬子正针戌乾辰巽缝线较之乾亥巽巳缝线又更加远离了中央子午线
综上可知殿相当于泉州的北极星是泉州衙州治之衙和衙城子罗翼城的规划原点以殿为圆心的数个同心圆构建出了泉州城三衡七衡六间的空间格局寺域或即内衡唐宋泉州城所在的罗城垣局部分包含内衡并至中衡之内罗城壕八卦沟和部分起着翼城壕作用的晋江段位处第二至中衡之间城池外围的相关山脉与中衡第五衡相关再外围的山水体系与第六衡外衡相关共同构成了一个传承有序脉络清晰的泉州城自有的独特世界并且殿塔缝针是一个尚存于地面上的历史时期营建大型建筑不可或缺的测绘系统泉州府文庙泉州天后宫等重要历史建筑又体现出其与天地人盘及二十四山的关系泉州地域文化中至今依然存在着较多重视传承而与堪舆学相关的内容
在唐宋泉州城的空间格局和城池营建重要建筑的形制布局和坐向等相关框架理论的支撑之下再结合文献记载泉州南外宗正司泉州市舶司等重要建筑类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也就稍许有了些可用的基础理论和可循的端倪线索因为相关遗址在历史时期亦曾是重要的大型建筑群其选址和修建必然受到泉州城空间格局形制布局及相关思想文化或技术等的影响而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报世界遗产的关联工作则带来了开展相关考古发掘研究的契机
2泉州南外宗正司和泉州市舶司遗址的考古发掘
泉州古城内因土地产权所有状况而肌理变化不大海外华侨闽台关系等血缘地缘纽带也使得泉州古城受破四旧的影响有限相关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就地层堆积遗迹现象出土遗物的研究也说明泉州古城的形制布局在明代之前变化较小古城地下遗存状况与现代城市格局仍是有机关联的泉州南外宗正司泉州市舶司遗址所在地点周边的现代街巷依然可以各自构成相对独立的空间区域
从既有考古发掘结果来看泉州古城内的地层堆积遗迹现象相对简单而又复杂说其简单是因为从相关地层所属时代来看从上向下的地层堆积一般可分为现代明清元代宋代宋代之前等层总体来看明代之前地貌变化不大遗迹的时代属性沿革也比较清楚说其复杂是因为古城内延续使用千年以上历代建筑对其之前建筑遗存的影响较大局部地层扰乱较多部分建筑基础的沿用或修缮建筑构件的再利用等情况比较普遍而增加了遗迹现象的分期难度另外相关建筑遗址的范围都比较大而开展考古发掘的范围相对甚小即便盲人摸象也需要有切入点因此与泉州古城空间格局相关的中国古代知识理论技术等因素就成了弥足珍贵的线索以下就泉州南外宗正司泉州市舶司的选址和坐向主要建筑遗存及其分期的时代和沿革与遗址属性相关的重要出土遗物等略作探讨
21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的考古发掘
赵宋立国之初沿袭汉唐以来宗室管理制度以宗正寺作为负责编修皇族属籍及人口呈报等事务的宗室管理机构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七月十九日乙未初置大宗正司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十一月癸巳置西南两京宗正司及敦宗院徽钦二宗被掳北上两外宗正司随宋室南迁先徙宗室于江淮于是大宗正司移江宁南外移镇江西外移扬州其后屡徙后西外止于福州南外止于泉州作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南外宗正司在泉州的存在进一步促进了泉州海内外贸易的发展繁荣
文献记载中的泉州南外宗正司位于肃清门西南寺南唐天宝六年747年时为放生池后于池上建水陆堂乾符六年879年为水陆院至北宋时仍为寺院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宋室皇族迁来泉州后改水陆院为南外宗正司其内有惩劝所自新斋芙蓉堂天宝池等司弃之后元代此处有清源驿明代为水陆寺明正统三年1438年又将之部分改为织染局
鉴于相关考古资料极为匮乏从相关水池遗存入手较之从建筑遗存着手来探寻南外宗正司遗址之所在更为可行首先是因为目前地表上仍有水池而历史地图和新中国成立前后地图上都标识有较大的池面水池是因不断被填埋而缩小如斯因此从考古调查发掘的角度来看在明确较好辨认的水池相关淤积土分布状况后再逐步向扩大考古发掘范围不失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其次是遗址周边存在大量的现代建筑想要尽快确定遗址的性质及范围实属不易最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或可基于泉州古城空间格局及殿寺缝针等相关认识来探讨遗址位置性质沿革范围等问题
211考古发掘概况
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的发掘开始于2019年目前开展了两次2019年揭露出来建筑基址两处水池及其岸线道路等遗迹现象出土有高等级的砖瓦建筑构件文字内容多样的墨书陶瓷器残件相关遗存和建筑构件表明该地点有宋元时期的大型高等级建筑遗存墨书文字内容则佐证了此处与水陆赵氏宗族等有关联结合文献记载和地貌分析探讨了建筑遗存朝向水池遗迹范围出土遗物性质等与寺及放生池和水陆的关系推定遗址在该区域水池遗迹与天宝池相关并参考区域内现状地貌推测遗址的四至范围为东至旧馆驿以西的南北一线上南至东西向段的古榕巷南侧西至三朝巷以西约30m北至西南东北方向的最北斜向楼QZB0107南部的北侧
2020年明确了台基2的东南侧边界在水池的东南北侧分别揭露出来台基1及其上房址台基1F1台基3和水池遗迹南岸线房址B0107T1CF1等遗迹的局部亦出土有高等级建筑构件与水陆相关的墨书陶瓷器残件
212相关遗迹现象探讨
目前揭露出来的遗迹现象主要有水池的东岸线和南岸线四处建筑遗存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遗存有台基1下的水渠G2台基2下的Q1G2或与放生池进水渠有关Q1方向与释基本垂直推测其时代为唐至南宋中晚期第二期遗存包含台基1台基2台基3两处水池遗迹岸线等台基1和水池遗迹岸线与俗缝针相关台基2和台基3与释相关因G2内出土有南宋中晚期遗物而台基2台基3的垫土层内出土有南宋时期的遗物故推定其始筑年代或在南宋中晚期或沿用至宋元时期第三期遗存为台基1F1房址B0107T1CF1推测其始建时期不早于南宋中晚期而其下限按照相关地层而暂定为不晚于明代另外台基1F1自下而上可分为ABC三部分偏角分别为357其中A和B部分因均被台基1上层叠压故二者或曾共存而C部分晚于AB部分由此可见与始建时期的台基1西侧包边砌石方向与缝针相关台基1F1的A和B台基1F1C等相关的建筑坐向明显有逆时针旋转现象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台基1F1的沿革是成体系的
四处建筑遗存的修建情况可概括为在相关水池东侧填埋进水渠并抬高地面修建台基1填埋水池近南岸部分并在其南抬高地面而修建台基3修缮或再建池内的台基2等台基1砌石包边B0107T1CF1室内地面铺有方砖如此大面积填垫整体抬高地面的做法表明相关建设工程规模较大从四处建筑遗存与水池的位置关系来看有以水池内建筑基址台基2为中心在与之对应的水池东南北岸上分别修建台基1台基3房址B0107T1CF1的现象B0107T1CF1台基3台基2自北向南基本成一线位于殿向南的延长线东侧而水池东岸上的台基1又与台基2在东西一线上说明其相关建设工程是有规划的相关建筑坐向分别与释缝针相关则说明其等级甚高并且是经过定向测量的
由于泉州南外宗正司与水陆院有沿革关系因此建司于水陆院之地时或沿用原有的建筑及其格局直到南宋中晚期才开始以水池为中心修缮改建或新建管见以为泉州南外宗正司之所以选择以水陆院为建司之地首先是因为此地位置非常重要既是穴内仅次于寺和衙的重要地点又位于寺南侧而紧挨内衡寺是靠近殿泉州的北极星且位于殿之取正线向南的延长线上而与中央相关因宗正司级别甚高故其建筑坐向主要为释俗其次是该地点和相关水池既是一个范围较大的空间区域又有能够迅速投入使用的较大规模高等级建筑群再次是高等级建筑中一般都有池苑园水池不可或缺舆地纪胜中就有泉州南外宗正司有南园的记载因此原水陆院所在区域就非常适合为宗正司使用不但征用后即可使用而且较大范围的水池既可用于建园亦可为其后填池扩建而留下足够的空间
213相关出土遗物探讨
出土的建筑构件有砖瓦装饰部件等砖有条砖方砖楔形砖或素面或有花鸟纹瑞鸟衔绶官字等其中官字砖在唐五代十国至宋代一般见于等级较高的官式建筑而方砖的颜色和规格与泉州宋元时期建筑遗存的类同装饰部件有脊兽兽首饰件瓦有板瓦筒瓦瓦当等瓦当当面纹饰有兽面纹龙纹莲花纹花卉纹等其中花卉纹又有荷花纹牡丹纹菊花纹等这些建筑构件与高等级建筑适配表明该地点有宋元时期的大型高等级建筑遗存特别是19瓣莲花纹瓦当数量较多其纹饰特征与隋唐洛阳城皇城东区宫城区域出土的宋代19瓣莲花纹瓦当相似
陶瓷器墨书文字内容包含干支纪年机构名称人名等其中水陆水六库司等明确表明了其与水陆的关系允叔仲彦宗崇等字或与赵宋皇族的辈分相关宗厨赵与南外宗正司或赵宋的关系尚需研究崇福寺西塔江夏等则说明此地与其他寺院寺黄氏也有关联
上述遗迹现象出土遗物的时代性质及选址建筑坐向与寺的关系等诸多情况表明该区域内的建筑遗存与水陆院堂寺有关而修建或修缮于南宋中晚期并沿用至元明时期的建筑遗存墨书文字内容与赵宋宗室的关联性等明确说明宋元时期相关高等级建筑群与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有着高度的关联性
泉州南外宗正司作为宗室管理机构其地位及相关建筑的等级高于从五品市舶提举司因此不会使用泉州市舶司主要建筑以乾亥缝线为坐向的形制
22泉州市舶司遗址的考古发掘
泉州市舶司是宋元明时期福建路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八闽通志记载市舶提举司在府治南水仙门内旧市舶务址宋元祐10861093年初置后废崇宁11021106年初复置高宗时亦罢而复置元季废置不一国朝洪武13681398年间仍置成化八年移置福州市舶务在府城南镇南门外元改为杂造局南薰门在旧市舶司之旁通籴桥在旧市舶司西即今水沟巷
221考古发掘概况
2019年在前期调查勘探的基础上布设两条探沟进行了发掘揭露出来了宋元时期的铺砖地面铺石等遗迹并由此得知相关建筑遗存的坐向与壬子正针乾亥缝线道相关推测如此精心选址规划测量而修建的建筑当与宋元时期的较大型官式建筑遗存相关水沟巷通籴桥今日尤在结合相关文献记载推测揭露出来的建筑遗存与泉州市舶司福建路市舶司遗址相关综合分析区域内考古勘探调查的结果加之周边地形街巷水系等可以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推测遗址的四至范围大致为西南依竹街东北到舶司库巷东南至水门巷西北靠八卦沟观音宫观音宫西侧巷道水仙宫或与院落的南北向轴线相关而三义庙或在遗址的西南角
2020年扩大发掘区域揭露出来了铺砖地面和石墙石墩石构鹅卵石铺面等宋元明时期的建筑遗存确认了此确有大型较高等级官式建筑群的存在出土有砖瓦类建筑构件还在建筑遗存的墙体上找到有监造市舶亭蒲寿庚戳印文字的条砖
222相关遗迹现象探讨
目前尚未找到北宋时期相关建筑遗存揭露出来的宋元明时期建筑遗迹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三期遗存第一期遗存为2019年在C1206TG3G内揭露出来的铺砖地面为主灰色方砖对缝斜向平铺相关建筑的朝向约为162堆积层中出土陶瓷片的时代不晚于南宋推测其始建时代为或为南宋第二期遗存为2020年东北发掘区内的大多数遗迹或为两路之间的廊庑或厢房或护厝类遗存方砖黄色微红错缝工字平铺相关建筑方向与159相关较之第一期遗存逆时针旋转了约3相关地层中仅出土有宋元时期的瓷片故推测其时代为元第三期遗存为2020年西南发掘区西侧部分遗迹已被现代建筑破坏殆尽相关建筑的方向与156相关较之第二期遗存又逆时针旋转了约3其上地层堆积中出土明清时期青花瓷片铺地砖呈红色推测其时代为明三期遗存或有自东向西以两路之间的廊庑或墙为间隔而改建或扩建的可能性
五代时期已有乾亥缝线相关堪舆理论后周安溪始令詹敦仁五代初建安溪县记中就说安溪矧新邑发冈自乾亥而来转势从辛兑而入向丙巳以奉离明之化留寅甲以伸震叠之威第一期遗存相关建筑朝向1621说明其坐向明确是壬子正针乾亥缝线建筑坐向用正针测向原则上不早于北宋中晚期堆积层中不晚于南宋的陶瓷片也明确说明其时代或为南宋南宋时期设在泉州的福建路市舶司是福建路的税务机构因此其相关建筑才使用了此种坐向其所代表的建筑等级次于释俗159156朝向相关的建筑或是在162建筑的基础上逆时针旋转约14的再建或扩建存在与乾亥缝线相关的三期建筑遗存说明其间有着沿革关系是有规划修建的与殿塔缝针相关的较高等级建筑群从后天为用的角度来看可以说该区域有有财之形势聚财而外送左右亦有财外围可生财有财需防护等特征
就泉州市舶司的选址尚有待研究或因其功能与贸易货物相关临漳门通津门通淮门附近均有水沟然而临漳门通津门附近分别有龙头山傅府山因此并不便于船舶借助涨潮近城唯有南薰门附近的水沟比较适合船只靠近这或亦是元代在此开水门的主要原因地面调查可知水门桥西侧八卦沟的流向为253260其南北两侧1020m之间的范围原为沟及其两岸沟东南侧的现代房屋与之方向接近垂直水门桥以东建于沟上的水仙宫朝向约332或与其南侧建筑的332相关竹街水门巷的方向分别约为33072竹街南端东侧三义庙内侧较旧建筑朝向340与其西南部分偏角略有差异考古勘探结果表明在水仙宫东侧及人民法院家事文化馆内地表下23m处有厚达2331m的青灰色淤积土因此推测该区域内原为宽10余m的河道与考古调查所得结论一致
223相关出土遗物探讨
出土的建筑构件有瓦当筒瓦板瓦和砖等瓦当当面纹饰有莲花纹花卉纹砖有莲花纹砖遗址内铺地方砖的铺法颜色规格等与泉州府文庙泉州清净寺泉州天后宫北侧等地点发现的宋元时期官方建筑样式较为近似整体规划大范围填垫大量用石地面铺砖等现象及建筑技术等与泉州南外宗正司的近似都从侧面说明相关建筑为官方所建所用
另外还在2020年西南发掘区建筑遗存的墙体上找到了侧面戳印有监造市舶亭蒲寿庚舶亭蒲寿等文字的条砖进一步证明了遗址与泉州市舶司的高度关联性道光晋江县志中载旧市舶务址有清芬亭以傅伯成有岁晚松篁期苦节春风桃李自有情之句故名八闽通志中说胡寺丞祠在市舶亭侧祀宋市舶提举胡长卿道光晋江县志中道胡寺丞祠在旧市舶亭侧即水门巷祀宋市舶提举胡长卿今废泉州市舶司的市舶亭清芬亭的具体建筑功能尚待明确
在泉州设置市舶司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贸易口岸熙宁年间大量商人选择泉州港成为新的商贸中心福建路市舶是朝廷在两浙路和广南路市舶地方性越来越强的情况下重新选择的扶植对象福建路市舶的收益也成为朝廷市舶收益的主要来源南外宗正司南迁至泉州也从侧面反映出宋廷南迁之后皇室对泉州市舶收益的控制和仰仗
3结束语
泉州是一座神奇的城市唐宋泉州城的空间格局和规划营建重要建筑的形制布局及坐向等是一座集天文历法知识易学堪舆理论等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及相关科学技术于一体的奇妙世界反映出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宇宙观五行相生相克等文化思想的传承发展与之相关的三衡七衡六间和取正等天文历法知识和使用极星定向通过日影观测以测定方位测算时间等科学技术基于天人关系而形成的八卦十二辟卦等易学思想体系以缝针极星定向正针磁针测向及天地人三盘和二十四山等天文历法知识和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堪舆理论系统的形成和应用等在唐宋泉州城的空间格局形制布局以及殿塔缝针释六俗一城门格局相关重要建筑的选址和坐向等中都有所反映体现出战汉至晚唐晚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四个时段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及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脉络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了千年以上乃至二千年传承有序绵延不绝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之一隅对于研究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弘扬的轨迹等极为重要
泉州古城的历史空间格局城池沿革脉络等基本清楚唐宋泉州城的空间格局城池营建的规划体系泉州南外宗正司和泉州市舶司等遗址就融合在古代城池肌理尚存的现代泉州古城里只要利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易学堪舆等相关知识理论来观察分析研究就可以找到线索来发现揭示弘扬相关传统文化思想考古发掘和研究也有助于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增强国民文化素养
泉州古城及重要建筑独具特色的规划建设过程展现出了底蕴厚重的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体现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人文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甚至完美融合亦可为是泉州人文化自信的资本泉州古城所展现出的文化思想泉州城可谓是文化传承有序信仰协同发展的典范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当之无愧的人类社会共同的文化遗产保护泉州的文化遗产就应当深刻理解泉州历史城市的规划思想和营建实践保留住体现这些思想的山水视廊城市肌理空间格局和重要节点从而为泉州的城市发展中国的文化传承作出贡献
作者汪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梁源福建博物院原文刊于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第6期此处省略注释完整版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