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倒挂法”急救反而加重缺氧
调查发现,网络上不少人都推荐向溺水者施救时采用“倒挂控水法”,也就是将溺水者救上岸后挤压腹部,再将溺水者腿朝上、头朝下“挂在”在双肩上进行“倒水”,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童危重症科主治医生任宏却并不推荐这么做。“其实溺水时进入肺部的水并不多,多数都在胃部,如果倒过来控水,反而会迫使这些水进入气管或肺部,反而加重缺氧。”
任宏详细说明了正确的控水方法:使溺水者成为头低臀高位,迅速抱起溺水者的腰部,使其背向上、头下垂,尽快倒出肺、气管和胃内积水,也可将其腹部置于抢救者屈膝的大腿上,使头部下垂,然后用手平压其背部,使气管内及口咽的积水倒出;也可利用小木凳、大石头、倒置的铁锅等物做垫高物。在此期间抢救动作一定要敏捷,切勿因控水过久而影响其他抢救措施,以能倒出口、咽及气管内的积水为度,如排出的水不多,应立即采取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急救措施。
为此,任宏的意见是如果溺水者心跳呼吸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无需进行控水处理;如果溺水者仍有自主呼吸和心跳可以进行控水处理。
此外,针对网上流传的“儿童溺水大多是站在水里安静地死去”的说法,任宏表示并不能一概而论。她解释说,溺水分为干性淹溺和湿性淹溺两种,前者属于喉痉挛导致窒息,呼吸道和肺泡很少或无水吸入,溺水者由于受惊慌、恐惧、骤然寒冷等强烈刺激,引起喉头痉挛,以致呼吸道完全梗阻,造成窒息死亡。当喉头痉挛时,心脏可反射性地停搏,也可因窒息、心肌缺氧而致心脏停搏。有数据表明,所有溺死者中10%~40%可能为干性淹溺。而湿性淹溺是由于溺水者淹没于水中,本能地引起反应性屏气,避免水进入呼吸道,但由于缺氧,不能坚持屏气而被迫深呼吸,从而使大量水进入呼吸道和肺泡,阻滞气体交换,引起全身缺氧和二氧化碳滞留,呼吸道内的水迅速经肺泡吸收到血液循环。
由于淹溺的水所含的成分不同,引起的病变也有差异。“溺水会有不同表现,所谓呆滞、无声的表现,应该是属于窒息导致。”任宏说,孩子在刚落水时也会本能地在水中挣扎,如果没有反应有可能脑部缺氧,“保险(放心保)来说,看到孩子在非正规水域玩耍时都应该注意,尤其是玩耍姿势不自然,或者长时间没动作时,更需要注意。”
八步教你正确实施心肺复苏
无论是控水还是实施心肺复苏,都有标准的流程,哪怕没有任何医学背景都可以方便学会,建议家长应该多留意,以备不时之需。
第一,呼叫并拍打患儿,了解患儿是否有意识;
第二,大声呼救,请求帮助,有第二位施救者时,请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第三,观察患儿有无胸廓的起伏(即有无自主呼吸);
第四,触摸中央动脉搏动(颈动脉、股动脉、肱动脉)5~7秒,判断有无心跳;
第五,若患儿丧失意识,无自主呼吸,触摸无脉搏,立即给予高质量心外按压30次;
第六,30次心外按压后,给予两次人工呼吸,因此单人心肺复苏,心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比例为30:2,若有两人实施,则比例为15:2(指儿童。成人始终为30:2);
第七,如此进行5个循环的心肺复苏,再次判断有无自主呼吸和心跳;
第八,如果没有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请继续予以心肺复苏;若恢复呼吸和心跳,给予侧位的复苏体位。
在实施心肺复苏过程中,任宏还提醒了几点注意事项—
首先,注意溺水患儿有无肢体损伤,以及脊柱和颈椎的损伤,并应做好保护;
其次,对于有心跳,但无呼吸或呼吸微弱的患儿,给予迅速清理呼吸道杂物后,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而对于心跳呼吸相对稳定的病人给予侧卧位,防止误吸;
最后,无论怎样的溺水过程,均要及时送往医院,给予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