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的防范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海边的群众在发现海水颜色异常变色、养殖生物大量异常死亡时,应及时向海洋与渔业部门反映。海洋与渔业部门将立即派出监测人员赴现场取样监测,判定是否发生赤潮。如发生赤潮,将发布赤潮信息,并采取措施应对。赤潮产生的地理因素是什么?请看以下详细介绍。
沿海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水文、气象、海流、海况等,是形成赤潮的自然因子。在海水流速缓慢或停滞的内湾,较封闭海湾的交汇面,峰面及排污口附近沿岸,海水出现上层温跃层,中间有逆温层或有上升流的海域,或因季风影响,出现无氧缺氧水团,强台风、大暴雨后盐度下降,气温、水温、气压升高,均可成为赤潮形成的条件。这就是赤潮产生的地理因素。
赤潮的判断依据暂时可分为两类:
1、表观判据。最明显的是水体变色,此外还有随之而来的鱼、虾、贝类的死亡水体发臭并带有粘性等。
2、生物学判据。受研究水平所限,国际上还没有公认的统一标准,一般采用日本学者安达六朗根据日本各地发生的140余起赤潮调查结果统计而于1973年提出的“不同生物体长的赤潮生物密度”法作为赤潮的生物学判据。
更多赤潮的形成与对人类的危害,尽在https://www.nc005.com/,感谢大家的收看,咱们下期海洋灾害小知识还会更精彩。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