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SCI化的运动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十年时间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联合下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旗帜鲜明地对SCI论文开刀了。尽管从2018年开始,就开始大力破四唯,而近期连续针对专利和SCI两个具体评价指标提出指导意见,这样的举措还是第一次。

关于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的这个《意见》,内容包括SCI指标的认定、使用等方面,但归根结底是在讨论高等教育中人才评价和高校评价的问题,其最核心目的就是淡化SCI指标的重要性。

SCI其实是一个人刚刚熟悉起来的事物。真经所在的高校是一所工科高校,早在2010年以前,学校职称评审的参评论文,主体是中文核心和EI期刊论文,那个时候发表SCI论文的老师很少,因为做工程的老师平时都不怎么看SCI期刊。然而,时间刚过了10年,SCI已经成为高校教师科研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评职称、算绩效、申项目、评奖评优评人才,哪一样不需要SCI论文。而原本只是用来作为参考的SCI期刊分区、影响因子、他引次数等等指标,被人玩出了各种花样、不断玩出了新高度。很多人的目光已经从论文本身转移到了期刊,甚至转移到各种SCI指标。有人说:SCI就是西方向投放的“质子”(见三体),逐渐将的科学研究锁死。

不过,随着这个《意见》的下发 ,SCI,这个高等教育的标杆性指标,恐怕将逐渐走下神坛。这,对大学来说有深远的意义。

《意见》将如何发挥作用?

不过,《意见》目前只是意见,并不是实施细则。具体到每所高校和科研院所,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实施细则。所以,同样一个意见,在不同单位的执行力度和效果肯定是不同的。

作为高校人事工作者,真经也在思考和研究这一问题。个人认为,如果高校能够完全按照《意见》精神执行,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可能会发生这么几个显著的变化:

第一,教师评价将不再提SCI这几个字眼,更不会提分区、他引等等。不管是人才招聘、职称评审还是人才项目的评定,不再提需要发表什么样的论文了,可能会用一个高水平论文的字眼代替。当然,这点可能是目前高校评价改革面临的最大挑战。一旦没有了这些硬性指标,高校很难制定标准,一到评职称,阿猫阿狗都会跑出来申报,这样实际上会增大工作难度。具体怎么改真经也还在思考。

第二,各类评价将采用代表作评价。比如职称评审,满足基本条件后,只需要提交3到5篇论文即可,多的论文也没用。这样,老师们就不会再滥发论文了。个人认为,落实代表作制度是破除总数量轻质量最有效的办法。此外,博士硕士毕业也不会再要求发表论文,直接以学位论文的质量来评价,因为学位论文就是研究生的代表作。

第三,作为配套政策,将来在高校评价中会弱化SCI论文的作用。比如在双一流评审中,一些中文核心可能会成为比SCI期刊更有效的成果形式。

潮流退去,看看谁在裸泳?

SCI指标的作用淡化了,并不代表不鼓励大家发表SCI论文了。SCI论文作为国际间学术交流的最主要方式,应该发,也必须发,否则,我们的一些前沿科学研究无法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尤其是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这是SCI论文的真实价值所在。

不过,对于大多数学者来说,一旦SCI论文没有了附加价值,他们就不会再去追求SCI论文了。比如做工程技术的人,不要求SCI论文了,他可以花更多时间来做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问题。还有比如医生,可以专心地做手术,研究治病救人,而不是去憋论文,甚至买论文。

但也有一些人和一些高校,没有了SCI论文的加持,立刻就会露出原型。

一种是靠论文获利的论文机器。近年来,网上经常会有人晒所谓的“牛人”,一年发表20多篇SCI论文的“论文机器”。这些人擅长搞论文,同时也有一定的学术关系。现在,他们可以靠论文拿奖学金、评职称、拿人才待遇、甚至拿SCI论文奖励,挣的盆满钵盈。但一旦拿掉这些奖励,他在论文上的投入就没有价值了,而且,发表SCI论文,有时还需要高额的版面费。

另一种是靠论文获得排名的高校。近年来,一些高校,尤其是一些双非高校,为了提升自己学校的知名度,疯狂追求ESI排名,而ESI排名正是通过SCI指标来排名的。这些学校为了增加论文他引,要求本校老师发表论文必须引用本校老师的论文,甚至联合其他高校一起来搞这种事情。一旦SCI指标被弱化,这些高校恐怕又垃圾了。另外,还有一些高校,比如苏州大学,学校发展比较迎合西方评价体系,在今后国内的各种评价中肯定会大打折扣。

结语

不过,现在序幕才刚刚拉开,去SCI化的运动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十年时间。同时,我们不能只破而不立,必须尽快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否则,的学术圈子会乱套的。

(0)
上一篇 2022年3月28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2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