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能缺失劳动而加强劳动教育

文章来源:教育新闻网

毋庸讳言,当前,劳动教育是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中的短板和弱项。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的不重视甚至弱化,不良价值观、人生观对学生的侵蚀,以致于学生不会劳动、不想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歧视普通劳动者、鄙视劳动职业等。日前,、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补上这一短板,已成为学校教育当下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劳动教育之所以成为学生成长中的“必修课”,是因为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教育不能缺失劳动,而加强劳动教育,笔者以为要重视三个方面的结合。

一是劳动情感教育与劳动技能教育的结合。劳动教育具有实践性,而劳动技能的形成一定离不开反复的劳动实践。开展劳动教育,不能只注重培训学生的某一劳动技能而淡忘劳动情感的涵养。从某种意义上说,培育学生的劳动情感比培训学生的劳动技能更为关键。劳动教育不能出现只劳动不教育、劳动与教育脱节的现象。在劳动实践中,学生会遇到脏和累,会面临劳动失误,甚至存在劳动中受伤的可能。对此,学校除了需要精心组织劳动教育活动外,还需要在劳动实践前,引导学生掌握劳动要点、明确劳动目的、坚定劳动信心,更需要在学生劳动实践之中悉心关怀指导,帮助应对困难,以及在劳动实践之后,展示劳动成果,分享劳动感悟,及时排解学生劳动实践中的挫败感,疏导厌倦心理。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真正做到知情意行合一,才能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二是家庭个体劳动和学校集体劳动的结合。学校劳动教育要面向全体,要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劳动机会,当然更要坚持劳动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出现惩罚性劳动或补过式劳动。学校应结合学生在校生活,多多创设具体的劳动任务,而不是将诸如清洁打扫之类的劳务都外包给保洁公司。当然,学校的日常劳动任务毕竟有限,各式各样的家务劳动才是学生劳动实践的最好选择。但当前的问题恰恰是,学生在家庭中的劳动量也严重不足。客观而言,学生存在学业任务重、没时间参与家务劳动的情况,但家长对劳动的认识也有偏颇:有部分家长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孩子劳不劳动无所谓;还有一些家长过度溺爱,舍不得孩子劳动,忽视了劳动对孩子品行的有益影响。其实,家庭是学生劳动教育最有效的课堂之一。因此,加强劳动教育,不能只是学校的“一厢情愿”“一头热”,必须家校协同,同频共振,形成劳动教育合力,给学生全面完整的劳动生活。

三是学科融合教育和日常劳动教育的结合。劳动教育得以普遍重视、得以高度提升,这是教育本质的应有回归。接下来,各级各类学校将会在劳动教育方面进行一系列探索与实践。然而,在此火热背景下,笔者却要泼点冷水:其一,学校劳动教育不能止于应时应景,不能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教育是一个“慢活儿”,而劳动教育更需要“慢工出细活”,因此要在“长”和“常”上深耕细作,做好顶层设计、长远计划,抓好劳动日常,形成常态。其二,学校劳动教育不能满足于做表面文章,如编制过多的劳动教育校本教材或劳动读本等,并非良策。学校劳动教育要因校制宜,因地制宜,更要打通课内、课外“围墙”,将社会实践有机地纳入到劳动课程中来。尤其是要整合学科资源,包括师资人力资源,将劳动教育渗透在各门课程之中,做到教育中自带劳动,而非为劳动而劳动、为劳动教育而劳动教育,这样,劳动教育才会生动而不生硬。

(作者系江苏省东台市头灶镇小学校长)

《教育报》2020年05月06日第5版

(0)
上一篇 2022年3月27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2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