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伴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现代化2035》、《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等政策的陆续出台,我国已经将“智能教育”上升到战略层次,鼓励并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融合发展。那么截至目前,我国的智能教育发展得如何了呢?
近年来,图像识别、语音交互、生物识别、深度学习等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带动了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让其为各行各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动力。从形形色色的智能机器人到自动行驶的无人汽车,从不需要店员的无人便利店到新近推出的各种智能服务,如今人工智能不再是一个虚拟的概念,而已经实实在在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当中。
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的落地场景有很多,制造、农业、金融、医疗、交通、城市管理······这些无一不是其可堪用武的地方。而在其中,“人工智能+教育”的组合无疑最为人们所关注,在这个重视教育又人才短缺的时代,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不仅能够带动教育行业的变革发展,同时也能推动自身产业的深度成熟。
2017年以来,伴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现代化2035》、《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等政策的陆续出台,我国已经将“智能教育”上升到战略层次,鼓励并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融合发展。那么截至目前,我国的智能教育发展得如何了呢?
8月29日,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中心联合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发布了《智能教育创新应用发展报告》,其中针对我国智能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影响、趋势、对策等,其进行了详细分析与介绍。接下来,就让我们结合报告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
据《报告》显示,AI给教育带来的变革主要体现在“重塑教育流程,推动人才培养更加多元化、更加精准化、更加个性化。”我们换句话说就是人工智能对教育的三个“化”:精准化、个性化和智慧化。
精准化即AI能够帮助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与内容,做到“因材施教”;而个性化是AI能够利用大数据搜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并向学生推荐定制化的学习方案,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个性化发展;此外,智慧化则是应用AI加持的各种智能设备之后,教学环节将更加简单、便捷和智能,教师压力也能得到进一步释放。
我国智能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智能教育处于产业化前夜,发展已经具备一定成果,但形成相当规模和应用还需要一段时间。《报告》预测,AI在教育领域的产业化发展总体大概还需5年左右时间。
其中,语音识别将在2年内实现产业化应用,预测分析、虚拟现实、机器学习、深度神经网络、计算机视觉、聊天机器人等需要2—5年的时间,自然语言处理需要5年以上时间。同时,相比于通用领域可能需要5年以上等待时间,知识图谱和认知计算等方面会早很多。
现阶段,我国智能教育市场规模已经达到5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维持两位数;在产品上初步形成了智能批改、拍照搜题、智能测评、智能题库、分级阅读和自适应学习等六大形态,场景应用颇为丰富;同时在企业上,也已经拥有了四类重要主体:教育类公司、互联网公司、技术提供商以及计算平台类企业。
《报告》指出,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正处于应用由外向内渗透阶段,走向成熟还需解决一些问题。
行业发展问题和解决措施
那么,我国现阶段智能教育的发展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呢?
由于技术的不够成熟,目前AI在我国教育行业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复杂度不高的场景,在“评、管、教、备”等服务属性的核心场景应用偏低;同时在教育基础设施和教育师资力量方面,也比较薄弱和短缺;此外,关于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法律约束和伦理规范也尚未建立,各种问题还比较凸出。
为应对上述问题,未来我国一方面需要加大智能教育关键技术研发,另一方面也要在人才、法律、基建等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在技术研发上,我国既要依托智慧教育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组建跨学科、跨区域的“人工智能+教育”研究共同体;又要加强“政企学研”多方合作,加强产业融合探索。此外,还要推进平台建设,打造智能教育生态,推动共性问题解决。
而在人才、法律、基建等方面,我国则需要尽快出台规划性发展稳健,强化应用部署和落实;同时提升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保障智能教育的具体实施;最后制定相关行业应用标准和规范,营造良好有效的发展环境。